後記(1 / 3)

作為一個讀者,我是很愛看一本書的後記的。我讀後記就是想了解這樣一本書是在什麼樣的環境和心境下寫成的。還有,就是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作為作者寫個後記,記下寫書時的一鱗半爪,可以使多年後的懷舊有跡可循。就我個人而言,這麼多年一直在寫長篇,就像一個不斷懷孕生子的婦女,已然記不得這一胎和那一胎的區別。或者說就像登山一樣,一經抵達山頂,所有的崎嶇和坎坷在記憶裏統統被抹平,曾經的掙紮和火花同樣消失得無影無蹤,若想追回,隻有從頭再來。而對於一本書而言,我覺得後記就像是嫁女兒時壓箱底的那個紅包,雖然並不差它,但有和沒有還是不一樣的——這是製造者的厚望和祝福。

我喜歡那些人情練達的小說。裏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此概括得十分精辟。魯迅先生在論及宋元的擬話本時說“習俗浸潤,乃及文章”,在我看來除了民間的話本小說對文人創作有很大的影響,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還是來自於生氣勃勃的民間生活本身。

二〇一〇年十月至二〇一二年十月八稿定稿

從某種意義上說,顧正紅和劉冰清這兩個女人在精神氣質上以及她們對情愛的追求上是十分相似的,或者說她們本質上就是一個人。當然,在小說裏她們是兩個人,無論是相貌、性格、遭遇和命運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她們各費筆墨,各具韻味。

在我童年的印象裏,街上總會有一兩個姿容出眾的女人,她們衣著美豔,態度風流,是眾人議論的對象,甚至是眾矢之的,但她們任何時候走出來都妖嬈多姿,仿佛是女人的標本,令別的婦人黯然失色皆成陪襯。眾人對她們又愛又恨,而她們的命運往往奇崛,常常暗合了“紅顏薄命”一說,也有在湍急的生活之流中機敏地躲過了暗礁險灘,當年華老去,她們成了兒孫繞膝、有福有壽的令人尊敬的人。她們的一生中實際上有許多的危難和困境,也有許多的冒險,但一切都在時光的帷幔下隱去了。而我有幸用小說輕輕撩起這帷幔的一角。

顧正紅身上是有傳統的。她幼年學戲,後來辭職開茶館,精通當地的風俗,以及家具、器皿、服飾、飲食。她精明強幹,人情練達,既豪俠仗義,又風騷嫵媚,在我的意識中她代表的是“當地的吸引”。而果然,宋學兵無法擺脫她的魅力。也正是她的曆練、眼光和手腕,推動了宋學兵的人生,促使他在當地站穩腳跟,並且讓他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除了宋話本和擬話本,我還特別喜歡和,我覺得這兩部偉大的著作都堪稱中國小說的範式和高峰,而且它們有一脈相承的地方。我第一次讀也是在十幾歲的時候,雖有諸多不懂之處,但還是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本書。後來又反複讀過,什麼時候讀都覺得好,而且每讀一次都有新的不一樣的感受。在我看來,一本書能做到這樣,絕對稱得上是天才之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神作”。一生中能讀到這樣閬苑仙葩般的好書,我感覺真是萬分幸運。

很早我就想寫一本江南民間生活的書。一日三餐,四季衣裳,姑婦勃谿,家長裏短,有氤氳的煙火氣,當然還得有男歡女愛。“江南”對我來說是成長的環境,隻是那會兒我隻是個孩子還不是作家,所有對江南的感受和記憶都是在不經意間獲得和累積的。那麼多年過去了,我依稀記得早晨天沒亮時外麵喧嚷的市聲,而等太陽升起,市聲卻像露水般消失,街上安靜而空寂,人們各忙各的,所以我記憶中太陽老高的時候永遠是寂寞和茫然的;我依稀記得街坊四鄰家風貌各異的庭院,有的寬大整潔,有的小巧玲瓏,都是生氣勃勃四季花開不敗,卻是各有各的美麗和神秘,有時我在書中讀到某個場景,腦子裏出現的正是那些從前見過的園子;還有我依稀記得黃梅天的雨,下起來沒完沒了,剛晴了一會,便又淅淅瀝瀝滴答起來;還有冬天的雪,不像北方的雪那麼冷硬,而是輕盈軟糯,一開始一定是落地即化,後來慢慢地一點點積起來,卻也是一邊下一邊化,所以我記憶中江南的雪是有聲音的,那就是屋簷上的滴水聲。雪水和雨水在我腦子裏交融一片,就成了水墨畫中的江南——烏瓦粉牆,梅枝映壁,湖光水色,船行迤邐。這是我夢中的故鄉,真的是要多美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