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精與氣(1 / 2)

老太爺原名魏青鬆,但是現在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已經太少了,誰見了他都喊老太爺,這三個字也就成了他的代名詞。他所住的地方,離魏家莊其實還有一段距離,比較接近叢林,他也沒有什麼親人,隻有他一個人住著,也很少被人想起,隻要被人們想起的時候,那必然是村子裏遇到了無法解決的事情,今天就是如此。

魏炳文等三個人把他接到倉庫之後,他隻看了一眼就確定了那是雪獸,同時對於它的死亡方式,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猜測,――它被吸走了精氣。

“吸走了精氣”?三個人麵麵相覷,誰也沒有明白他說的是什麼,隻能是眼睜睜的看著他,等待著他的解釋。

“所謂的精,更多的是指生命的精華,一切構成人們身體形態、維持生命持續的物質基礎”,他緩緩的說道:“從廣義上來說,精,包括血液、jing氣、jin液等等。從狹義上來說,則是指人們的繁育功能,也就是陰jing與陽jing。此外,精的來源還與先天有關,遺傳父母的精氣,也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根本,當然,也包括後天對於食物的運化、吸收等,這樣的後天水穀精化之物,也是人們加強精氣的根本。換句話說,就是體外能量的補充。精是肉眼可見的,氣卻是無法看到的,這也是兩者的不同。但是,氣仍然能夠直觀的顯現出來。

氣分陰陽,陽主衛外,yin主內守。在《素問,厥論》中說:“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陰陽二氣的關係是一種互生互化的關係,王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因為有這樣的一種互生互化的關係,對陰陽二氣應保持種平衡的作用,這需要與自然之氣相應和。這在(通玄真經》中就有很好的提示,其說:“真人者,知大已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在《太平經》中說:“請問胞中之子,不食而取氣。在腹中,自然之氣。已生,呼吸陰陽之氣,守道力學,反自然之氣。反自然之氣,心若嬰兒,即生矣。隨呼吸陰陽之氣,即死矣"。

在道教的養生思想中,認為不論是一個整體或非一個整體中都具有陰陽一氣。就非一個整體所具有的陰陽二氣而言,如天或地,其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具有這種獨立性是十分顯現的。這是因為天為陽氣之所聚,此就是陽氣;而地為陰氣之所聚,此就為地。天為輕清之氣,地為重濁之氣,兩者分別代表著陽氣和陰氣。不過,就健康身體而言,陰陽二氣對人體的健康都必不可少,因為兩者能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這其中說到陰陽二氣就如同男女不可分離一樣,因為兩者的共存會起到互補或互相促進的作用,這是有利於健康的。但是陰陽二氣定要達到一種平衡或和諧的狀態,就如同男女的力量應該相差無幾,不能男的過強,也不能女的過強,過強就會使一方受氣於另一方而達不到和諧。相反,如果其力量懸殊不大,其和諧的程度就會相對高一些,當然也不盡然。

對於陰陽二氣,董仲舒曾提出同類相應而動的概念,認為天地之氣與人之氣都是相互感應而起的,當然也因為其相類而受益或受損。如其說:“陰陽之氣,因可以類相益損也。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這樣,人之氣與天地之氣是相互響應的,從某一方麵即說明人與天地陰陽二氣的微妙聯係,也說明人與天地之氣是應該相呼應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必須的效法。其對天道yin陽的闡述與四季喜怒的陳述,都說明人與天地之氣應該相呼應的道理。

董仲舒在《陰陽義》中說:“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跡陰陽終歲之行,以觀天之所親,而任成天之功,猶謂之空,空者之實也。故清溧之於歲也,若酸威之於味也,僅有而已矣。聖人之治,亦從而然。天之少陰用於功,太陰用於空。人之少陰用於嚴,而太陰用於喪。喪亦空,空亦喪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成生,以一時喪死。死之者,謂百物枯落也;喪之者,謂陰氣悲哀也。”天道的運行法則,有生長有死喪,死喪致使百物凋零而衰敗,這是因為陰氣盛的原因所致。也可以說陽氣主生為德,而陰之氣主喪為刑,同時也顯現出天地陰陽之氣實也是春夏秋冬輪轉交替的結果。不論為君之道或為人之本,都應明陰陽二氣盛衰之理,以防不合時宜而背道。

對於陰陽二氣,在《道教義樞》中有對兩半義的討論,實就是陰陽二義。隻是此陰陽義是對於一個整體而言的兩半,就如同一個太極圖中,其具有陰陽兩者之合而構成一個整體,如其說:“以陰陽二氣為兩半,陰有陰中之陰,陽有陽中之陽,就於和氣,合五義也。”這很具太極的意蘊。同是在《道教義樞》混元義第二十五中也有闡明,其說:“混元之中,有粗有妙。妙者道氣惟一,精者品物眾多。今明道無不在,義亦玄妙。然道混自別,不可相濫。故非內非外,非非內外。能內能外,即內即外。一多粗妙,其義例然。大而分之,十有二種,二者是氣,十者是物。二氣即陰陰,十物即五有識五無識。五有識者,謂人神鳥獸蟲;五無識者,謂金木水火土也。”又(道教義樞>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