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於學術領域之外的吃瓜群眾而言,霍金其對人生的態度、對疾病的態度,更令我們震撼。
(08)
不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日常生活,霍金都堪稱條件最差的人。
病魔的折磨,讓霍金喪失了行為能力,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他甚至失去寫字能力。
看不了書,寫不了字,還怎麼研究呢?
——完全拚腦子。為了研究,他訓練自己,在腦子裏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然後就用這些心智元素來思考。
霍金向我們證明了,人類最有價值之處在於腦子。人腦具有無窮的潛力,能夠達成我們所希望的任何目標——包括了突破死亡與超越自我。
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許多人,胳膊粗,力氣大,肢體健全,食量非凡,一頓飯能吃半頭牛。可這些健康人,卻整天不停歎息,氣色灰敗,疲軟無力,習慣以弱者自居。說到人生就連連搖頭,沒目標沒理想,不努力不勤奮,年紀輕輕卻暮氣沉沉,隻想著混吃等死。他們就是通常所說的,20歲就已經死了,但要等到80歲才埋。
這樣的頹廢人生,相比於霍金,就差一個人生終點報時。
——偉大的霍金,是用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與病魔抗爭。他想告訴這個世界,一個人的生命,在自己手中,由自己主宰。所以他無時無刻不在活動著自己的大腦,向人類知識邊緣之外的神秘地帶挺進。他每一天都在挑戰自己,無論命運中橫飛逆來的打擊有多麼可怕,他始終拒絕認輸。
或許,霍金把每一天,都當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
被醫生診斷為最多隻能再活兩年,霍金的時間意識,比任何一個人更強。正是這種緊迫的時間觀念,讓他不肯有絲毫懈怠。一個人可以倒下,但絕不可以被擊敗。於霍金而言,學術成果隻是附屬之物,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就在於他從未在惡劣的命運麵前低頭,從未曾被擊敗。
正如霍金告訴我們的那樣,哪怕是黑洞,也是發光的,也向外界輻射基本粒子。人心中的頹廢觀念與惰性意識,正如同我們心中的黑洞,吞噬著我們的人生。但黑洞並不黑,隻要我們如霍金那樣,意識到時間的緊迫性,那盤桓於我們心中的自卑感、弱者意識、受害者心態等一切消極之物,再也不會拖累我們的行進。
(09)
在霍金身上,對我們產生同等震撼力的,還有他對於疾病的態度。
圍繞著霍金,始終有一種批評的聲音——他拒絕別人把自己視為病人,甚至拒絕別人的任何幫助。
早年時,霍金曾和劍橋打了一架。因為劍橋大學吝嗇摳門,舍不得花錢搭建供殘障者所需要的坡道。為此霍金發起一場群眾運動,敦促劍橋改善殘障設施。但在當時雙方的激戰中,劍橋認為霍金是殘障族群的代表,可霍金堅持認為自己是個健全的人。他的這種表達,差點沒把當時的劍橋弄得瘋掉。
實際上,霍金的態度是一種生命尊嚴的體現。人們的習慣性認知中,殘障者屬於弱勢群體。對於別人,霍金認可這種自我定位,並對此充滿慈悲之心,為之維權代言。但他決不肯把自己定位在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一個弱者的位置上。
他是強者!
心智的力量,賦予了他君臨天下的強者心態。
對自我生命的尊重,對險惡命運挑戰的無畏,以及對自我認知無限突破,讓霍金成為霍金。同樣的,我們的人生態度,也讓我們每個人,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