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兵退台灣,然而就在兵退台灣之前,中統局還努力“折騰”了一把。在中統局在大陸的曆史使命馬上就要結束之時,中統局的第三任局長,也就是最後一任局長季源溥上台了!
季源溥雖不像徐恩曾、葉秀峰這兩任局長那樣出名,但也參與和製造了許多著名的血案。他的雙手同樣沾滿了鮮血,對於中國曆史而言,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他同樣是曆史不可饒恕的罪人。
季源溥,字彙川,江蘇沭陽人。由於季源溥的家鄉沭陽縣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沭河,沭河由南北兩條分支彙合而成,於是季源溥的父親給他起名叫“彙川”,取義彙流成河,海納百川之義。
季源溥也算出身“書香門第”,季源溥的父親季福霖,是沭陽縣遠近聞名的私塾先生。季源溥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名叫季道溥,另一個名叫季任溥。
季源溥的母親是中國傳統的農家婦女,自從她嫁給季福霖之後,便開始圍著鍋台轉,在家裏相夫教子。季源溥的童年還是非常幸福的,他擁有一個完整的家,有勤勞的父母。
季源溥一家的生活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麵:
一、父親的工作
過去秀才開辦私塾教書是收取一定的費用的,雖然收入不多,但是作為“生活津貼”還是可以改善一個家庭的生活狀況。
二、耕地
季源溥一家擁有耕地十幾畝,因為沭河流域土地肥沃,季源溥的母親又十分勤勞,每年收成都不錯。
季源溥一家一直過著吃穿不愁的生活。
而作為家中的老大,季源溥深受父親的重視。季源溥還在“咿呀學語”時,就被父親帶到自己的私塾裏學習知識。季福霖教大兒子季源溥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季源溥很聰明,學什麼都很快。
在父母眼裏,季源溥是個用功的好孩子;在弟弟們眼裏,季源溥是可以當作榜樣去學習的大哥。十幾歲的時候,季源溥就成了家裏的壯勞力,每年麥忙或者秋收的時候,都隨父母下地收糧。
季源溥從小就勤奮好學、爭強好勝,但是卻心胸狹隘、城府頗深。就連和他一起玩的孩子們,都說他“什麼都好,就是有時候心胸太過狹窄”,不管是誰得罪了他,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都會想方設法地報複對方。
季源溥到了上中學的年齡,季福霖就想把兒子送出去讀書。季源溥學習成績很好,如果在沭陽上中學,未免有些屈才。
就在這時,季源溥生命中的第一個大貴人出現了!此人叫呂二,是沭陽縣有頭有臉的人物。他聽說季源溥是個好苗子,就搖著蒲扇來到季家,對季福霖說:“老季啊,聽說你家孩子讀書用功,是個好苗子。你一定要好好培養他,將來做了大官,可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啊!”
“哎呀,您言重了。我就是希望他能多識幾個字,不指望他有什麼大出息。”
呂二接著說:“可惜啊,咱們沭陽城太小,你應該送你大兒子去大一點的地方讀書!”
“沭陽也挺好的。”
“唉,好男兒誌在四方,難道你希望留他在身邊跟你種一輩子地?更何況你講的那些‘四書五經’早就老掉牙了,現在誰還學這個?老哥,聽我一句勸,把孩子送到南京去念國中吧,那裏才是國家棟梁的搖籃啊!”呂二搖著扇子,語重心長地開導季福霖。
季福霖是個怯懦的老實人,他不是不想送兒子去好一點的學校,而是不敢想,聽呂二這麼一說,心裏活動起來,就低聲問呂二:“可是我家孩子能進南京國中嗎?”
“怎麼不能進?有錢就能進!”
“要多少錢?”
“這個嘛……學費確實不低,但是考慮到孩子的前途,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花這個錢!如果你的錢不夠,我倒是可以借你一些!”呂二非常熱情,看來真是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
父愛如山,季福霖終於決定送季源溥去南京國中讀書,可他翻遍家底,也沒翻出多少錢來。季源溥家雖然衣食無憂、吃穿不愁,但衣服是自己裁布回來做的,糧食是自己種的,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存款少得可憐!最後,季福霖長歎一口氣,決定去找呂二借錢,送兒子進南京國中上學。
呂二見季福霖登門,便開門見山地說道:“我知道你會來的,錢我都替你準備好了!南京我還有一門遠房親戚,彙川去了南京,可以去投奔我的親戚,也好有大人照應!”
“呂先生,您的大恩大德我季某無以回報,我代表彙川和我們全家謝謝您!”
“客氣什麼?隻要彙川能好好讀書就行了!”呂二十分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