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中山艦事件可以說是一件嚴重動搖“國共合作”的事兒,後來影響了國民革命進程。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表麵上是將矛頭指向共產黨,其實實則也是對準自己的政治死敵汪精衛。蔣介石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他和汪精衛的關係到底如何?事情還要從孫中山革命時期說起。
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人都曾追隨孫中山先生一起革命。他們都曾為革命上過刀山、下過火海。從表麵上看,起初兩個人的私交還可以。稱之為三傑的“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在黨內的地位比蔣介石高一些,蔣介石隻能算個小輩了(雖然年齡小,但野心最大,早早瞄準了孫中山的總理寶座)。所以孫中山去世後,黨政大權落到了汪精衛的手裏,而地位矮一截的蔣介石有些不服氣。這種政治格局並未持續多久,由於懂得“槍杆子裏出政權”,蔣介石早早掌控了兵權,在黨內的地位飆升。但是一個黨,不可能有兩個領袖,於是兩個人開始為了“王位”明爭暗奪起來,慢慢就結下了梁子!
1926年初,蔣介石與蘇聯顧問季山嘉因在北伐及軍費分配方麵發生了分歧,而汪精衛則趁機拉攏蘇聯顧問季山嘉,落井下石。氣得蔣介石牙齒直哆嗦,一度血壓躥高。兩個人針鋒相對幹了起來。
先是汪精衛夥同季山嘉拉攏蔣介石的屬下王懋功,後來被蔣介石發現,下令開除了王懋功。後來汪精衛又以販賣私鹽等罪名撤了蔣介石把兄弟陳肇英的虎門要塞司令職務。
汪精衛畢竟是一個政治高手,稍微年輕一點的蔣介石還不是他的對手。交戰幾輪,蔣介石不但沒能占著便宜,而且連失兩員大將,差點被迫下台。這一天,陳立夫本來心情不錯,但看到蔣介石一臉愁容,便安慰蔣介石:“校長,不要生氣……生氣解決不了問題!”
蔣介石麵色凝重:“能不生氣嗎?大戰將臨,軍餉還沒有著落,靠什麼打?我們不是義和團,沒有刀槍不進之軀!尤其那個汪精衛,大戰之前撤我的帥(虎門要塞司令陳肇英),這事不能就這麼算了!”
“可是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陳立夫安慰道。
“立夫,校長一直器重你,希望你以後能夠替校長掌舵!如果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你會怎麼做?”
陳立夫想了想,沒有什麼好主意,隻能無奈地搖搖頭:“校長,你知道我不懂政治,換作我,可能隻能躲避一下了!”
當時,廣州已經謠言四起,風口浪尖上的蔣介石聽到“躲避”一詞,竟然眼前一亮,陳立夫不愧是蔣介石的福將啊。於是蔣介石拍了拍腦袋門子感慨了一番:“是啊,為什麼不躲躲呢?古人都說,攻可進,退可守。以退為進不是沒有道理啊!”於是蔣介石決定去蘇聯躲一躲,借此讓汪精衛等人難堪。
1926年的2月9日,蔣介石辭去軍事委員和廣州衛戍司令等職,要求去蘇聯“休養”。但是汪精衛卻看出蔣介石心機,於是例行公事去黃埔軍校勸蔣介石:“老弟,革命尚未成功,你的這個做法是不是有些倉促?”
蔣介石回答:“有汪主席在,革命早晚會成功!”
汪精衛看出蔣介石的心意,就沒有強行挽留,故意把球踢給蔣介石,做順水人情:“如果出去,要注意身體。”
蔣介石此計不成,反被汪精衛將了一軍。於是蔣介石的日記中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頃聆季新言,有諷餘離粵語,其受讒已深,無法自解,可奈何……蔣介石思考再三,還是決定讓陳立夫買了船票。
1926年3月19日,車開到碼頭,蔣介石又改變了想法。這個改變蔣介石想法的人,又是這個“不懂政治、直言快語”的陳立夫。
當時陪同蔣介石的陳立夫看到蔣介石左右為難,便起了同情之心。據說,陳立夫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性情中人肯定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
到了碼頭,蔣介石臨江眺望遠處,老淚差點竄出來。這一幕又打動了性情中人陳立夫。陳立夫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即使到了碼頭,也不定無路可走。此時他又聯想到蔣介石說過的國際形勢,此時選擇政治避難無疑等同自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陳立夫的內心起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