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工筆花鳥與寫意花卉(1 / 2)

作者呂紀(公元1477—?年)字廷振,號樂愚。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在宮廷畫院任職,能畫山水、人物,以花鳥畫最佳。他的花鳥畫主要繼承了工整秀麗的南宋院體畫風,每畫禽鳥都遵從一定法度,設色豔麗而又有神氣。呂紀還善於將花鳥構置在蒼茫深遠的景色中,使畫麵產生廣闊幽遠的視覺效果。他有時也溶入一些水墨寫意的方法。這幅《雪景翎毛圖》就采用半工半寫的筆勢,勾勒點染,使畫麵更加生動。呂紀的傳世作品還有《桂菊山禽圖》、《雙禽雙雉圖》、《鷹雀圖》、《浴鳧圖》、《秋鶯芙蓉圖》、《雪岸雙鴻圖》等。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長,號天池,晚年號青藤道人,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自幼聰慧過人,才思敏捷。八次鄉試未中,不能得誌於功名。曾做過浙閩總督(主管東南軍務的官)胡宗憲的幕僚。明代中葉後,政治黑暗,在上層統治集團的權力之爭中,胡宗憲失敗被捕,並在獄中自殺。徐渭性格倔強,屢屢不得誌,久積鬱憤,麵臨這次打擊,一度精神失常,幾次自殺未遂,後因誤殺妻子而入獄。出獄後已經53歲。他飽嚐了人生的苦難和世態的炎涼,從此縱遊大江南北,高歌狂飲,放浪形骸,將一腔憤世疾俗的情懷寄於詩畫中。晚年,他貧病交加,以賣書畫為生,但仍然蔑視權貴,寧可“忍饑月下獨徘徊”,也不向權貴們折腰。最後在貧困潦倒中鬱鬱而死。

徐渭有多方麵的藝術才能,詩、書、畫、文樣樣精通。創作過大量詩文和劇本。中年後開始學畫,晚歲愈加成熟。他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在廣泛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拘成法,大膽創造,發展了大寫意的潑墨畫法,開拓了水墨的表現領域。他一改當時盛行的含蓄、典雅的趣味,以“信手掃來非著意,是晴是雨憑人猜”的筆墨,創造了一種奇特狂放的新風格。如《墨葡萄》高116.4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老藤和葡萄蔓從右方斜出,錯落低垂,枝葉紛披,婆娑生姿。串串葡萄晶瑩欲滴。奔放淋漓的筆墨,氣勢逼人,使人感受到一種倔強的生命力。畫的左上方題詩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人買,閑拋閑擲野藤中。”字勢敧〔qi欺〕側跌宕,與畫麵渾然一體。

注釋:

中國的花鳥畫,自晚唐獨立成科,至五代兩宋發展得十分繁盛。其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工整豔麗的工筆畫作品。寫意花鳥畫在南宋始見端倪,至明代日趨成熟,並出現了一批以水墨寫意見長的傑出畫家。林良是明初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

陳淳的寫意花卉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近代大家蒲華、吳昌碩、齊白石等,都曾學習過他的畫法。陳淳的傳世作品尚有《葵石圖》、《菊花圖》、《鬆菊圖》、《瓶蓮圖》、《梧桐萱石圖》、《花卉扇麵》等。

徐渭開創的大寫意畫法,深刻影響了後代畫壇,大寫意畫風,至今不衰。徐渭的傳世作品還有《牡丹蕉石圖》、《青藤書屋圖》、《黃甲圖》、《雜花圖卷》、《謁陵圖》、《十賢集饌〔zhuan撰〕圖》、《墨竹圖》等。

明代後期,將寫意花鳥畫推向新階段的是陳淳和徐渭。畫史上將他們並稱“青藤、白陽”。

如《鬆鶴圖》,高174厘米,寬87厘米,絹本,水墨設色,現藏廣東省博物館。畫中兩隻丹頂鶴立於老鬆樹下,一正仰首鳴叫,長腿挺立,氣度傲岸;一用長喙梳理背上潔白的羽毛,悠然自得。全畫以水墨為主,略著淡彩。畫家以細勁工致之短線勾勒鶴背,用粗壯之大筆勾染鶴尾,形成墨與白,粗與細、光潤與重澀兩種不同的質感。鶴的長足和爪,結構分明,細而有力,尤見畫家塑造禽鳥形象的功力。鬆與鶴畫在一起,是傳統繪畫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吉祥寓意的方式。一般作者隻注意喻比的觀念,而忽略了對自然生命的刻畫。此圖卻十分重視丹頂鶴動態與神情的表現。並精心描繪了環境和氣氛。一棵粗壯的古鬆,從畫麵的右角斜穿過去,枝椏虯曲,與挺直秀麗的竹影婆娑相映;修長多姿的野蘆和地上的閑花野草也正在秋風中搖曳。使人有置身其境,沐浴野逸清趣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