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溫文爾雅的吳派(2 / 2)

修禊是古代的一種風俗,為消除不祥,每至陰曆三月上旬,人們都去水邊梳洗,除去宿垢。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名文人雅士,聚集山陰(浙江紹興)之蘭亭,臨水洗滌,飲酒作詩。後王羲之作文記述這次活動,被曆代文人傳為佳話。文征明的《蘭亭修禊圖》(高24.4厘米,寬60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正是以此故事為題材的一幅人物山水畫。

《蘭亭修禊圖》對景物的描繪工細而嚴謹,樹木用雙鉤填色法,山石不用皴筆,大麵積地塗以青綠色,使畫麵有一種“春到人間萬物鮮”的感覺。其中人物雖小,但刻畫得一絲不苟,姿態各異,生動自然。此圖畫於金色箋紙上,更顯得古色古香,高貴典雅。

仇英是個油漆匠出身的畫家,靠著勤學苦練躋身於畫壇,被後人尊為“明四家”之一。他的繪畫風格清秀纖麗,於繁華富麗之中蘊含著優雅飄逸的韻味。《春夜宴桃李園圖》可為一例。

“吳門畫派”中,活得年齡最長,影響最大的當推文征明。畫史上有人認為“吳門畫派”始於沈周,而成於文征明。

此圖為橫幅,畫麵顯得十分開闊。山溪如注,從遠處汩汩而來,曲曲彎彎,彙於蘭亭。其亭建於水上,茅頂朱欄,四麵臨風。亭前亭後,古樹茂密,修竹成林。左半部畫春山微綠,小草初榮。正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有三人對坐於亭中,數人列坐於溪畔,“一觴一詠,暢述幽情。”

沈周學畫師法王蒙、黃公望、董源、巨然等名家。他能兼收並蓄,融各家之長,山水、人物、花卉無所不精。山水畫的成就最高。畫史說他的畫有兩種風格,40歲前的,筆法細膩,被稱為“細沈”;40歲後的作品,尺度大,且筆力渾厚、沉著,氣勢粗豪,被稱為“粗沈”。傳世作品有《兩江名勝圖冊》、《廬山高圖》、《三檜圖》、《春山欲雨圖》、《策杖圖》、《夜坐圖》等。

《廬山高圖》高193.8厘米,寬98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沈周41歲時的巨幅傑作。畫中山巒層疊,飛瀑直下。長鬆巨木,沉鬱茂盛。近處一人背立觀瀑,尺度很小,更顯出山川的雄偉、壯麗。畫法仿王蒙,筆墨更趨堅實渾厚。自題“廬山高”三篆字,並書長詩,感情激越,氣勢豪邁。末尾題句:“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州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說明此圖是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字孟賢,號醒庵)祝壽而畫的。陳寬祖籍江西,畫江西的廬山,顯然有以廬山比喻老師人品高尚的意思。選材、立意頗具匠心。

仇英(公元1502—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長期居住在蘇州,少時當過油漆匠,後來,名畫家周臣發現了他非凡的才能,收為門徒,加以培養。仇英學習古人的傳統技法十分用功,臨摹過大量的唐宋名畫,但他摹古而不一味地泥古,能博取眾長,熔於一爐,創自家風格。他擅長山水、人物,畫風工整妍麗但不俗豔。仇英從事繪畫,從成熟到去世,隻有短短20多年,卻為後人留下了大量作品,不管是長軸大卷,還是扇麵小冊,一概嚴謹工細,從無潦草鬆懈之處。仇英的作品還有《桃園仙境圖》、《劍閣圖》、《秋江待渡圖》、《桐陰清話圖》等流傳於世。

文征明流傳下來的作品還有《春深高樹圖》、《真賞齋圖》、《山雨圖》、《古木寒泉圖》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