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知大難臨頭,躲在自己的貿易保護壁壘裏偷著樂。就在外國人焦頭爛額之時,中關村的新產品層出不窮:激光照排係統、漢字激光卡、電腦刻繪係統、漢字噴墨打印係統、智能多用卡、漢字激光打印機、漢字綜合管理係統、中文之星、五筆字型……當然最重要的進展還是個人計算機。中關村仍然跟在世界後麵,亦步亦趨,不過正在迅速接近。1987年“286微機”的誕生之日,比世界上同類機型晚了5年;後來的“386微機”晚兩年;1991年首批“486微機”晚了6個月;到1993年出現“奔騰一代”時,隻晚3個月了。
中國政府開始大刀闊斧地拆除計算機行業的貿易壁壘,1992年取消“微機進口調節稅”,1993年1月,又把32位以下微機進口關稅稅率削減30個百分點,隻剩20%了。專家預計,計算機進口稅率將在12個月之內降為9%,“微機進口許可證”不日也將取消。這鼓舞了外國計算機製造商的野心,讓國內的計算機生產廠商感到不安。他們本來抱怨高額進口關稅增加了製造成本,現在卻又擔心取消關稅給他們帶來更大威脅。弄得國務院的官員趕忙出來許諾,將給“國產名牌微機”以若幹保護政策,還將“集中較大投資支持微機生產基地”。機電部做出保證,政府將在今後5年中投資3億元,令國產微機的總量超過35萬台。還向中南海提出一份激進規劃,宣稱要在10年內實現大規模的計算機應用。倘若這個規劃能夠實現,那麼中國市場上的商用微機每年將要增長50%。財政部也來雪中送炭,允諾給予電子行業的部分企業至少10項減稅政策。這再次給中關村帶來希望,可惜僅僅一周之後,希望就變成了失望,原來機電部確定的所謂“生產基地”,就是自己屬下的長城公司、長江公司和浪潮公司。至於“電子一條街”上那些翹首以待的民營企業,連個“生產許可證”還沒有呢,自然沾不上邊微機產品自1986年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到1994年底試驗區企業中隻有聯想、長城、四通、北大、康拓、振中、信通太極公司獲證,其餘生產微機的企業均為無證生產。1995年,開始實施微機許可證的換(發)證工作。但仍有很多微機企業沒有申辦許可證。。
政府總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因此想要指揮一切,其實計算機行業能否成長,主要是取決於技術和市場,而非政府規劃。漢字處理平台的日趨成熟,為中國人打開計算機世界的大門,也創造了90年代前期的巨大需求。但是當中國人湧進這個市場時,卻發現櫃台上全是外國微機,擺在那裏虎視眈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