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一關過不去,我們必死無疑。
第二代企業家主宰中關村命運的兩個標誌性事件,全都發生在1994年:28歲的王誌東創建“四通利方”;29歲的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微機事業部總經理。這兩件事,前者是個“矽穀模式”的仿製品,這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次;後者掀起第二次技術浪潮。此前10年,中關村是“中文平台”的時代,從這時開始,它率領整個國家進入“微機時代”。由於當時國產微機在市場上的地位,如同一群麵對強大入侵者的散兵遊勇,節節敗退、潰不成軍,所以柳傳誌命令這個29歲的年輕人來統領聯想的“微機反擊戰”,無疑是中關村曆史上最為大膽的一步險棋。
當時大局如臨深淵。中國人剛剛從過去兩年的瘋狂中清醒過來,回到既定軌道,然而巨大的慣性依然推著這架列車滾滾向前。工業保持強勁增長,公司盈利增加,政府收入以兩位數的幅度遞增。與此同時,市場處在極度不安中。這個冬天,中央政府控製財政支出的手段分外嚴厲,中南海推進的“宏觀調控”已經進入第七個月,還是沒有一點鬆動的跡象。本來冬季是個公款購物的高峰,也是微機銷售的黃金季節,可現在人人都說“手頭太緊”,客戶紛紛取消訂單,導致中關村的微機出貨處處擱淺,欠款不還的情況越來越多。這時候大家才知道,最大的問題來自金融方麵。貨幣連續兩年無節製的出庫現在發生作用,通貨膨脹卷土重來,銀行連續7次提高利率,讓企業貸款成本增加三倍。這還不算,最要命的是銀行“隻進不出”,有如長城集團總經理王之的抱怨,“貸款我們如期歸還了,但銀行卻扣著我們的微機款遲遲不付。”
分布在全國的計算機生產廠家超過了20家,看上去一派繁榮,其實隻是假象。它們不過是進口配件的裝配商。而人民幣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迅速貶值。兌換一美元需要支付的人民幣,在1978年是17元、1991年是4元、1992年初是58元,到1994年初,就是889元了,這還是國家外彙管理局公布的牌價,要論黑市價格,是11元。這意味著計算機製造廠商在進口配件時的成本每天都在增加,也意味著白頤路上的計算機每周都在貶值。與此同時,外國品牌微機進入中國的關稅還在下降。它讓中關村在國內混亂金融的裹脅之下,還要領教國際貿易的衝擊。
“國際貿易”這個詞不再隻是個經濟術語,對於中關村來說,它正在產生一種實實在在的市場恐慌。此前18個月,計算機產業的“黑色風暴”席卷美洲、歐洲和亞洲,數以百計的電腦組裝廠家不是倒閉就是虧損,就連計算機家族的泰鬥IBM也不能幸免。這家公司把它的30萬員工裁減了4萬人,才勉強維持住不到1%的利潤率。康柏公司的微機銷量那一年是世界第一,可是它的總裁卻在年終被迫辭職,理由隻有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跌去70%。在香港和台灣,那些為跨國公司配套生產配件的廠家紛紛倒閉,就像雪崩一樣,逼得全世界的計算機製造廠商沒了立足之地,把中國大陸當做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