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當下中國的政治現實而言,先推進黨內民主,再帶動社會民主恐怕是一個現實可行的路徑,也是執政黨所期望的路徑。
2009年6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問題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最大限度地凝聚全黨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激發全黨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鞏固黨的團結統一,更好地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進一步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強大合力。
在建黨88周年前夕,這樣的集體學習耐人尋味,被學者解釋為中央要加大黨內民主建設的一個有力信號。
黨內民主的關鍵是授權民主
當然,僅有信號依然不夠,關鍵還在於落實。“黨內民主”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製度設計。在中央政治局此次集體學習之際,筆者約請了3位著名政治學者——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汪玉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和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蔡霞,請他們各自發表了關於如何具體推進黨內民主的建議。
舒泰峰:從目前的國情看來,我國的黨內民主應該從哪裏做起,又需要一套怎樣的製度設計?
汪玉凱:首先我認為要落實黨員的自主權,在黨內進行民主選舉。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連一個黨支部書記都要任命,這是很悲哀的,它完全違背了民主原則。
民主選舉應從黨內開始,而且應該是競爭性選舉,至少得有數個候選人。我們現在的情況經常是隻有一個候選人,基層黨員隻有“舉”而沒有“選”的權利,一個候選人怎麼選呢?我覺得所有問題都出在沒有“選”的權利上。因此,首先要改善選舉政治生態,由等額選舉變為差額選舉。
王長江:民主體現在權力運行的各個環節。例如授權過程的民主。權力是老百姓的,但老百姓不可能都直接當總統,當總理,行使權力。因而必須有授權過程,多數人把權力交給少數人。
在授權環節,民主就是大眾通過一定的程序把權力交給掌權者。人們通常通過選舉的方式進行。我們或許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但授權的程序必須體現民主。
授權之後,權拿到手了,這個權是老百姓給的,因而使用的時候也必須有老百姓的參與。他們的參與既包括決策,也包括執行。這是第二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有了權可以為大家服務,但也可用於為自己服務。因此,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權力行使的整個過程就要讓大家看得到,接受老百姓的質疑,這是民主監督。
民主要在所有這些環節上去推進。應當說,我們的黨內民主確實在不斷推進,比如幹部公推公選,權力運行透明化,輿論監督等方麵都有所推進。但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還沒有把黨內民主當做整體來看。
就目前黨內民主的進度而言,最關鍵的是授權階段的民主還不夠,這個環節的民主與其他方麵相比顯得不配套。目前我國的狀況,除了在基層組織(嚴格說來,他們不屬於掌權的階層),真正授權的環節還不能叫實行了民主,隻是在小範圍內擴大了參與權。甚至有人說這是“官主”,官選官嘛!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公推公選,這比過去肯定有進步,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參加,處級的推薦局級的,局級的推薦部級的,還有很大局限。這樣的推薦,往往容易出現老好人。拉票,賄選也就開始出現了。
這個方麵的民主如果不向前推進,其他環節也很難繼續往前推進。就像木桶效應,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了它裝水的量。隻有解決授權環節的民主問題,整個民主才能得到提升。
在授權方麵,我們的民主形式是有的。例如黨的代表大會,先選出當黨代表,再選出委員會、常委會等,關鍵在於是不是真選。“不動筆就算沒有意見”這樣的荒唐事,我們不能再做下去了。表麵看來它保證了黨組織指定的人當選,實質上付出的是人們對黨的信任度的下降,容易得不償失!
授權民主從整體上來說必須是徹底的,但是授權的方式又不是單一的。有人說,既然老百姓、黨員說了算,那麼就各個層麵都搞成直選得了。不能簡單地這麼看。我的看法是在和民眾有直接利害關係的那些層麵,應該由民眾直接參與。在村、鄉鎮、縣一級都應該如此。在今天信息社會的條件下,縣一級幹部表現怎麼樣,老百姓是知道的,他們是有資格評價的。至於再上一級,到省裏以及中央,可以通過代表進行間接選舉。
蔡霞:我曾經設想過黨內民主的一套製度鏈:
——這套製度鏈的邏輯前提是以黨員的權利為本位,黨員是黨內的主人。
——黨內民主實際的邏輯起點是黨內選舉,也即黨內的授權製度。通過民主選舉,把權力授予黨內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這就是黨章明確規定的黨的各級委員會都由選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