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真正的趨勢:告別脆弱,做實至名歸的大國(5)(3 / 3)

這次大討論的實質是什麼呢?實際上是改革向何處去的問題——反思改革派認為當前社會的種種問題是由於市場化改革所致,因此必須全麵左轉;而改革派則認為,這是改革不徹底、不配套所致,因此必須加速推進改革,方向不能動搖。

中央的確表態了。2006年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強調,要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說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努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證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要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切實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同時注重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兼顧到各方麵利益、照顧到各方麵關係,真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

溫家寶總理在當年的兩會記者招待會上,重申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指出“盡管中國目前的改革有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隻能向前進,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這被視為中央對2004~2006年第三次改革論證的一個回應。此後,爭論有所降溫。

爭論再起:交鋒“國進民退”

2010年的全國兩會上,筆者作為跑會記者見證了一場關於“國進民退”的激烈交鋒。

這次交鋒,甚至從兩會正式召開前一天就開始了。3月2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由大會發言人趙啟正介紹會議情況,並回答記者的提問。

會上很快有記者問及“國進民退”的問題,請趙啟正做回應。而趙啟正也是有備而來,他說,印象不是判斷的最可靠手段,最可靠的手段是數據。他用一組數據說明,我國不僅不存在什麼國進民退,而且“可以說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經濟、非公有製經濟是在比翼齊飛”。

他說,2009年,私營企業在許多方麵都比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發展更快——全年,在工業增加值方麵,私營企業增長了18.7%,國有企業隻有6.9%;就總資產而言,私營企業增長了20.1%,而國有企業隻增長14%;從從業人數來看,私營企業增加了5.3%,國有企業隻增加0.8%;在主營業務收入方麵,私營企業增加18.7%,國有企業降低0.2%;最重要的是利潤,私營企業的總利潤增加17.4%,而國有企業卻降低了4.5%。

3月4日晚,重慶市長黃奇帆召開記者會,在會上他同樣被問到“國進民退”的話題。黃奇帆的回答是,國進民退是個偽概念。“什麼叫全球金融危機?什麼叫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就是指這個當口,不管國有還是民有都遇上了經濟困難,都發展的慢了。這個時候政府拿出財政資金救民於水火之中,救企業於患難之中,政府的撥款進了社會,你說是‘國進民退’?變成一個貶義詞?這是在救災救難。美國政府拿了幾百億美元進入花旗,占了它的股權,是在強取豪奪,國進民退呢,還是救災救難呢?這其實也是救災救難。”

“現在民間資本想叫他投他也沒能力投,正因為這樣才需要政府去啟動。如果這個時候民間投資有1萬億願意投,我不讓你投,我非讓政府投,這是‘國進民退’,這是不合理的。但這會兒民間沒有資本好投,甚至沒有信用好投。”黃奇帆說,“金融危機這個當口,事後諸葛亮,說什麼‘國進民退’,都是看人挑擔不吃力,不做事隻會議論的人說的閑話。”

除了黃奇帆,兩會期間,省長和市長們紛紛被問及國進民退的問題,而這些主政一方的地方經濟舵手的回應令人吃驚地一致,那就是並不存在國進民退,相反,他們都說,是“國進民也進”。

不過,官員的這些回應並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有不少人針對趙啟正提出的數據進行批駁。一篇文章說,不應拿“增長率”而應拿“增長量”來證明資產的進退。“一個很簡單的比喻:一個家中有兩兄弟,老大原來有5萬元錢,老二原來有1萬元錢。經過一年,老大的資產變成了7萬元,同比增長了40%;老二的資產變成了1.6萬元,同比增長了60%。就‘增長率’看,老二的資產確實增長得快些,但實際上老大資產增加了2萬元,老二的資產隻增加了6000元。誰進誰退,一目了然。”

《聯合早報》的一篇文章則說,“嚴格說來,趙啟正提供的一組數據隻能說明國企創造利潤的能力實在太差了,並不能支持不存在‘國進民退’。”

眾說紛紜,事實上,對此話題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民營企業家。在民營企業大省浙江,此次有不少民營企業家代表。來自浙江省的人大代表、華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筆者,“國進民退”這個詞並不完全準確。他喜歡用“碰撞”這個詞,“國有企業在有些領域確實有所拓展,兩個經濟體並行的時候,發生碰撞也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