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很快就進逼湖南,二十九歲的王夫之在湖南衡陽舉起了抗清的大旗,帶領鄉親們抵抗清軍,後來因為勢單力薄而戰敗,隻得退到廣東肇慶,在偏安一方的南明小朝廷任了個閑職。
這南明王朝是麻雀雖小,卻內訌俱全,不想著如何收複故土,當官的成天就是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王夫之對此深感失望,但又絕不願意投靠清廷,因此隻得回到家鄉,躲進山裏,潛心治學,完成了許多著名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針對程朱理學的改革。
在心學的發展壯大之後,儒家理學已經越來越失去民心,格物窮理?有誰站出來敢說他格出了桌子理板凳理竹子理?存天理,滅人欲?
即使還有著官方的支持,但盡失民心總歸不是個好事,因此儒家理學的改革是勢在必行。
當時理學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朱老師的成聖大法格物窮理,實在是過於缺乏操作空間,王夫之舉賢不避親,首先就先拿自家的前輩朱熹開刀。
在朱老師看來,理是獨立生活在一個“理”的世界裏麵,世界上先有了理,才會有世間萬物。王夫之則徹底否定了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理論:理在氣中。
王夫之和前輩張載的觀點類似,世間萬物的確是由“氣”組成,氣聚在一起就有了物,氣要是散了,物就沒了,而這個“理”,就在聚和散的過程中。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理就蘊涵在物體之中,不能脫離物體獨立存在,根本不存在一個理的世界。
就像愛迪生造燈泡,不是他先知道了燈泡的理,才能造出燈泡,而是他在造燈泡的過程中,知道了燈泡的理。
因此像朱老師提倡的格物窮理,在實際上是根本行不通的,隻有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能搞明白理的所在。
單靠琢磨是永遠學不會如何製造真實的桌子板凳,隻能靠實踐,自己親手做一個桌子板凳,就能明白其中的理。基於這一點,王夫之提出了他的下一個著名理論:先行後知。
要想搞明白一件事,光靠自己想是絕對不行的,不管那麼多,先做了再說,做的過程中再總結出經驗教訓,自然也就能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了,這就叫做先行後知。
那該如何具體理解朱老師的先知後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王夫之的先行後知呢?我們還是來看看老話題:如何追求美女。
如果按照朱老師的先知後行,那麼先得待在家裏琢磨,這個美女愛好什麼,家庭背景如何,我該如何如何和美女邂逅並發生感情,是騎車故意把美女撞了,再去救死扶傷,來個患難見真情;是直接衝到美女單位,直接遞上鑽石珠寶房產證,用錢把美女砸暈;還是每天堅持去接去送,不管它刮風下雨閃電冰雹,最終感動美女。
不整明白這些,萬萬不能輕舉妄動。
如果按照王守仁的知行合一,那麼就得在知道如何追求的同時就開展追求行動,美女愛錢,就送珠寶房產;美女愛情,就用真情感人;美女愛撒嬌,那您就辛苦一點,白天當爹晚上當媽,把美女當寶貝女兒寵。
愛要想,愛要做,要追求美女就得既想又做。
看起來合情合理,不過王夫之從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你是怎麼知道這美女到底好什麼?美女好物質也好,愛真情也罷,在家裏蹲著肯定是琢磨不出來,既然不知道,又如何能開展行動?
那知行合一豈不就成了一句空話?
因此先得行動起來,一件一件地試一遍。
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先給美女送珠寶房產,美女要是喜歡,對你有感覺,那證明她確實好這個,你自然也就知道了美女好物質這一口。
假如這美女不好珠寶,視金錢為糞土,看見你送錢不但不給你個笑臉,反而冷冰冰的嘲笑你是個沒品位的暴發戶土包子,那就再換個方法,以情動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