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中國有史以來破天荒的舉動啊,哪怕是孔老師,也會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從不招收女弟子。
更別提當時的情況了,自從儒家理學盛行以來,別說女孩子出去上學,連門都不讓出,講究的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人都纏了一雙小腳,站都站不穩當,除了能上炕,也就隻能上床了。
而且當時社會上的普遍觀點是女人見識短淺,不能成事,李贄則公開反駁這種觀點。
人是可以分男女的,難道見識也可以分男女?見識是可以分長短,但憑什麼說男人的見識全是長,女人的見識就全是短,憑什麼?!
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
於是李贄大模大樣地招收女弟子,並且在課堂上公開稱讚卓文君再嫁,說她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稱讚紅拂私奔,說她是“千古來第一個嫁法”,還稱讚武則天,說她是能謀善斷的超級女強人,這可把儒家理學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徹底拋到太平洋去了。
這下李贄徹底出名了,舉國上下,滿城盡是“贄粉”。當朝工部尚書劉東星親自接他去山東寫作,文壇巨子袁氏三兄弟陪他一住三個月;連老外都崇拜他,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連續找了他三次,探討宗教學術問題。
全國各大城市輪流邀請他去做訪問學者。李贄一開課,管你是哪座寺廟,在什麼深山老林,讀書人、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人也勇敢地推開羞答答的閨門,滿城空巷。
這下子,李贄成了橫掃儒、釋、民三界的學術明星,成為明朝前所未有的大眾偶像。
李贄哪裏來的這麼大魅力呢,他不就提出了一個童心說加之愛罵人嗎?
其實答案很簡單。
在“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的壓迫下,他喊出了人人皆聖人,可以有真情實感、自由發展的口號,主張提高女人地位,這能不得到飽受壓抑的讀書人,平民百姓,以及女性同胞的歡迎嗎?
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憂,李贄的種種離經叛道的舉動與占據官方位置的儒家理學發生了激烈衝突,雙方水火不容。李贄為了避禍,得個耳根清淨,又采取了一個驚人舉動:
出家。
六十一歲的李贄告別妻兒老小,孤身一人,跑到湖北麻城龍潭湖芝佛院,削發做了和尚,一做就是十多年。不過李贄的和尚當得也不安穩,他隻削發,卻堅持不肯受戒(也就是用香在頭上燙出幾個疤),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不僅如此,他連和尚的誦經祈禱都不參加,這又引起了和尚們的極大不滿。
李贄自嘲說:“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的確是一句大實話。
可理學家們並不打算就此放過李贄,他們給他安了一個李贄自己做夢都想不到的罪名:僧尼宣淫。
說他作為一個和尚,不節欲,倡亂倫,有傷風化,挾妓女,勾引士人妻女。
勾引人家老婆可是個有難度的活,按照專業人士的話說,講究的是“潘驢鄧小閑”,要英俊,要能幹,要有錢,還要有大把的時間小心伺候。
要知道李贄當時已經是七十六歲的垂垂老人了,這五條他倒是符合哪一個?
反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贄終被抓了起來,被判發配回原籍監視看管。
李贄一生追求是自由,豈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被人看管!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兩者皆可拋。
勿自由,寧死!李贄最終選擇了自盡,結束了他為思想解放、自由奮鬥的一生。
雖然李贄死了,但由他帶來的思想文化解放之風已經席卷了全國,在政府嚴禁刻印傳播李贄的著作的情況下,人們依然爭相購買,一時洛陽紙貴。學院、書坊都大量刊刻、傳播和銷售李贄的著作,有的書坊看到李贄的著作暢銷,就組織人模仿李贄的文章風格寫書,然後冒用李贄的名字出版,結果出現了一大批假書……
婦女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女人開始主動追求男歡女愛,改嫁也不再被視為大逆不道,儒家理學靠著存天理滅人欲就能一統天下思想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不過理學的接班人們可不會坐視前輩們辛辛苦苦創下的豐碩果實就此被人奪走,他們竭盡所能在尋求著自身的突破,一場轟轟烈烈的儒家理學自身的革新,由此拉開了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