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周敦頤 張載·如何做聖賢(上)(2 / 3)

所以一直等到了北宋,有了官方支持,新儒家的儒佛道係統整合項目才得以真正開始。

這一時期的周敦頤和張載為儒佛道係統整合項目完成了前期基礎架構設計。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出生於北宋中期(公元1017年),湖南人。周敦頤是個苦命孩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八歲那年由母親帶著和同母異父的哥哥投奔住在衡陽的舅父鄭向,在衡陽一待就是十二年。

這十二年是周敦頤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衡陽是個小地方,不過這裏有一個書院卻名滿天下,這就是當地韓愈曾經講過學、位居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石鼓書院。

少年周敦頤正是在石鼓書院,接受了新儒家的教育,了解了新儒家的思想,明白了當前儒家地位的窘境,並立誌要為儒家的複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另外,衡陽還有個地方給少年周敦頤留下來很深刻的印象,這就是舅父鄭向家門口的一個蓮花塘。很多年以後,周敦頤通過回憶少年的時光,寫下了一篇廣為傳頌的著名文章《愛蓮說》。

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當時佛家最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教人怎樣成佛,這是這個時代的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周敦頤借鑒了這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何成為儒家的聖人。

為此,周敦頤先從佛家的一個先天性“弱點“下手:

成佛的運行環境。

成為佛雖然很美好,卻有一個讓廣大人民群眾望而生畏的地方,那就是佛家的修行就必須在世俗生活之外進行,通俗地說,也就是必須出家修行。出家修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還是有相當難度的,畢竟沒肉吃、沒女人的日子實在是太過痛苦。禪宗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試圖降低這個出家修行的影響,所以才有“擔水砍柴,無非妙道”,但是無論禪宗如何努力,也不能完全實現在世俗之內修行,否則他就不是佛家了。

而新儒家,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儒家理論從來都是在世俗體係之內運行,第一個提出了在世俗環境中如何成為聖人的方法的就是本文主人公之一的周敦頤。

關於這個成聖的方法,周敦頤用兩個字概括:主靜。

主靜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主靜,就是要保持一種無欲的狀態,這個無欲實際和道家的無為,禪宗的無心差不多,不過既然是周敦頤的理論,當然也需要一個新名字。

這個“欲”,指的是私欲,簡單地說就是自私。這個欲和無欲的意思,看看孟老師講過的一個小孩子掉井裏的例子就明白了。

孟老師曾經說過,看見小孩子掉到井裏了,人們都會下意識地想去救他,這不是為了交情、聲譽等利害關係而救人,這隻是人的本性的自然反應。

原文如下: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休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這種“休惕惻隱之心”,指的是人性的一種自然反應,這種反應會立刻引起救人的行動。這種基於直覺的行動,周敦頤給取了個名字,叫做“動直”。如果這個人沒有按照直覺行動,而是先想想,這是仇人的孩子,不該救,或者這是朋友的孩子,應該救。無論哪種想法,都是受了私欲的驅使。有了私欲的趨勢,就保持不了無欲的狀態,也就做不到“主靜”了。

所以周敦頤說,心裏如果沒了私欲,就會像明鏡一樣,總是能夠立即充分地反映出客觀事實。鏡子的明,就好比心的明;鏡子的立即反映,就好比心的反映,而這種心裏沒有私欲的反應所引起的行動,就是動直,動直就能做到公平,而公平就能實現一視同仁。到這一步,差不多就可以成為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