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夜趕屍 2(1 / 3)

麵條作為食物在中國曆史悠久,然而在宋室偏安之前,“湯餅”一直是它最常見的名字。不過宋以前的湯餅,實際上是一種片兒湯,麵不是用刀切的,而是手撕而成。晉《餅賦》中記載:“火成湯湧,猛氣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捬搏。麵彌離於指端,手縈回而交錯。紛紛級級,星分雹落。”至唐代作湯餅時,人們方使用案板切麵,不過仍以“片”為單位稱之。直到北宋的後期,切成細條狀的麵,才逐漸流行開來。發展到後來,麵條的形狀逐漸定型為長條形狀,因其形狀又長又瘦,諧音“長壽”,所以在趙宋一朝,每逢生日誕辰,人們為討口彩,慶生之時吃麵條已經成為一種風俗習慣。宋人馬永卿在《懶真人》中記載,“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麵也”。

然而“麵條”這一稱謂的由來,卻與抗金名將韓世忠有關。紹興十九年(1149年),老將在家過六十大壽,壽宴上大家一起吃湯餅之時,韓世忠不禁想起與夫人梁紅玉一起,當年鏖戰金名將完顏宗弼於黃天蕩之情景。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廷名將、金太祖完顏阿古打四子完顏宗弼率兵十萬悍然渡江南侵,韓世忠領兵八千迎擊。韓世忠以寡敵多,與完顏宗弼激戰於京口黃天蕩。

為激勵宋軍將士奮勇殺敵,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親自上陣擊鼓。這一戰完顏宗弼因率部輕進,中了宋軍埋伏,被圍困在黃天蕩四十八天,最終施以火攻,疏浚小河道方才得以遁走長江。黃天蕩一戰使金軍喪膽,很長一段時間不敢越江南侵,韓世忠始有“忠勇”之名。

十多年後,在壽宴上,麵對端上來的湯餅,老將感概萬分,以“麵條”稱之,以其之長而喻長江江水之長、夫妻情意之長。其時韓世忠的“忠勇”之名,在宋軍民之中口耳相傳,早已遠播。《宋史》稱:“自建炎以來,將士未嚐與金人迎敵一戰,今世忠連捷以挫其鋒,厥功不細”,因而被稱為“中興武功第一”。此時距韓世忠去世也僅過去了八年,“麵條”的稱謂,卻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宋時的籠餅,則類於今日之饅頭,北宋時期尚謂之“蒸餅”,後因避宋仁宗趙禎諱,而改成“炊餅”。逮至南宋,又稱為“籠餅”,幾經變化,今人則稱之“饅頭”。饅頭一說,其實也與一位曆史名人有關。傳說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征討蠻王孟獲時,對當地用人頭祭神的蠻俗深惡痛絕,遂“因雜用羊豕之肉以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饅頭即“蠻頭”之意也。

爐火生猛,不多一會,店家將熱氣騰騰的素麵和籠餅都端了上來。那素麵拌了蔥花和花椒,香氣盈鼻。經過一夜的奔波,葉萍飄早已饑餓難耐,食欲大開,風卷殘雲般地將麵前的食物一掃而空。他結了賬,邁出店門,抬眼但見朝曦初升,彤雲滿天,秋風拂在麵頰上,疲乏感已消去大半。

出了小鎮,依然一路西行。他走及奔馬,腳程甚快,晌午時分,已遙見遠處的雲山掛月峰,心中盤算一下,距離掛月峰火木寨僅有二十餘裏的路程了。他不敢耽擱片刻,舉步上山,沿途但見層巒疊障、巉岩兀立。深秋時節,山中霧氣彌漫,罕有人跡。

葉萍飄沿著山道一路攀沿而上,越向上行,枯樹雜草掩映的蜿蜒山道,愈發陡峭起來,曲折隱沒於濃密的霧靄之中,耳畔偶有怪鳥的叫聲傳來,回蕩在山穀之間。

走了大約半個時辰,剛剛轉過一處山角,前麵的山路上,赫然品字形矗立著三具黝黑的棺材!

彌漫的山霧中,一個二十多歲的黑袍男子手拿一把鐵扇,大剌剌地箕踞在棺材前麵。他相貌頗為英俊,但臉色慘白,眼神裏滿是寂寥之意。黑袍包裹下的年輕軀體,隱隱透著一股邪魅之氣,給人一種極不舒服的感覺。

朗朗白日,山路上怎麼會有棺材攔道?饒是行走江湖多年,看到這等詭異的情景,葉萍飄心下也忍不住有些發毛,尋思:“都說瀟湘派行事詭異、神通廣大,看來此言非虛。”他硬著頭皮,邁步向前,微一抱拳,說道:“恕我眼拙,閣下是哪條道上的好朋友?在下心急趕路,還請借個道!”

那黑袍青年輕搖鐵扇,緩緩站起身來,沉吟片刻,慢條斯理地道:“道可以借,不過尊駕先前‘借’我屍弟的東西,是否也該歸還了?”言語倒是客氣,但神情卻帶著一絲揶揄。

原來黑袍青年正是瀟湘派座下大弟子“飛屍門”印默。他昨夜趕至四時客棧,得知三屍弟和九屍弟被人劫去了軍事情報,深知事態非同小可,屍父若是怪罪下來,隻怕一眾的屍兄弟,人人都難脫幹係。他也顧不得斥責見紀黯和米黜二人,趕緊率領眾瀟湘弟子,火速趕來攔截葉萍飄。

葉萍飄腳程極快,一路又星夜兼程趕路,印默能抄在他的前頭堵截,借助畜力之便倒也不足為奇,但他突遇變故而心神不亂,第一時間斷定葉萍飄劫走情報後會送往何處,準確地趕到埋伏地點進行阻截,不至於走空,這份定力與決斷,卻非常人能及。

葉萍飄微一側身,眼睛餘光瞧見紀黯、米黜等瀟湘派的弟子,已於身後悄悄掩映上來,料想自己行蹤早已暴露,瀟湘派眾弟子等他越過了藏身處,方才斷他後路,而與印默形成前後夾擊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