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煙消雲散(3 / 3)

徐世昌等人正要動問袁世凱指的是哪部《約法》,一旁的袁克定急於繼位,趕緊代答“金匱石屋”,袁世凱微微點點頭,算是肯定。

因為不知道是否還有話說,便由貝希葉醫生再注射了一針強心針,慢慢地袁世凱就又蘇醒了過來,費了很大勁才說出四個字:“他害了我!”然後就再也沒醒過來。這個“他”眾說紛紜,其中呼聲最高的是兩個人,有人說是楊度,有人說是袁克定。

6月6日上午10點左右,一代梟雄袁世凱黯然離世,享年57歲,終於沒能突破家族的“58歲魔咒”。

袁世凱死後,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張鎮芳四人立即打開金匱石屋,那裏果然有一份名單,上麵依次寫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的名字,這肯定令袁克定備感失望。

不過後來有個說法,說名單上本來是“黎元洪、袁克定、徐世昌”三人,直到臨死前幾天,袁世凱深知局勢已無可挽回,才叫人換上了段祺瑞的名字。

黎元洪的名字排在第一,而且根據《臨時約法》同樣該他繼任,這樣他就成了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

黎總統上任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國家元首的規格,為袁世凱治喪。為了這次國葬,中央政府特撥款50萬元。此外,所有國家機關一律下半旗,文武官員和駐京部隊一律佩戴黑紗,停止宴樂27天,民間則停止娛樂7天。

黎元洪還下令設立了“恭辦喪禮處”,由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領銜,而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負責具體工作。

靈堂設在中南海懷仁堂,從6月6日到27日,共停靈21天。京城的文武官員每日按班次前來致祭行禮,駐京部隊也分批前來,舉槍致哀。至於遍布各地的北洋將領,即使跟袁世凱政見不合者,此時也盡釋前嫌,紛紛親自或派代表前來悼念,其中最感人的是段芝貴,哭得比孟薑女還要悲痛,真跟死了親爹似的。

6月28日,袁世凱的靈柩從北京運往彰德,整個過程完全是皇家規格,前來送行的親朋故舊、文武官員計有2000多人,圍觀的群眾更是不計其數,據說比當年慈禧的葬禮還要熱鬧。

美中不足的是,二公子袁克文與大哥就安葬的墓地一事有過爭執,因袁克定堅持不聽他的,老二竟發了名士脾氣,沒來參加送殯儀式。反而是徐世昌、嚴修、段芝貴等人,一直把故人送到了洹上。

袁世凱下葬於洹上村以北一裏的墓地,墓園由德國工程師設計,占地200餘畝。袁克定本想仿效曆代皇帝,將此命名為“袁陵”,徐世昌勸說:“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實為不妥。林與陵諧音,《說文解字》上所載陵與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這多好啊!”徐世昌輩分在那兒,又是袁世凱生前最敬重的大哥,袁克定不敢堅持,於是墓園就定名為“袁林”。

徐世昌也真不愧是大哥。原來自古聖人之墓才稱“林”,如孔墓稱“孔林”,武聖關羽之墓稱“關林”,規格絕不在帝王之下。袁世凱得“袁林”之名,很可以含笑九泉了。

葬禮過後,“恭辦喪禮處”竟發現因為開銷太大,政府所撥50萬元專款將要花光,剩下的已不夠建造墓園。後來是由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八人聯名發起公啟,向社會各界募捐,募到25萬元,才算把喪事辦完。

世所公認,袁世凱這人“貪權不貪財、不以公謀私”,死後留下的所有財產,包括田產股票現金,不過值200餘萬元,以他的地位與權勢,就當時來說,算得上一個清官。生前袁世凱曾請徐世昌代為分配,結果徐世昌將其分為了30份,兒子每人一份,沒有孩子的姨太太每人一份,未出嫁的女兒兩人一份,每份約8萬餘元。

黎元洪上台之後,少不了要應各界要求通緝帝製禍首,楊度、梁士詒等人隻好四處逃亡。亡命天涯之前,楊度還有閑情逸致為袁世凱做了一副挽聯,如此說道: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