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中國的印度學和印度的中國學(2 / 2)

這一時期去印度的學者還有許季上(1919年)、許地山(1926年6—9月在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學習梵文、研究佛教,1934年再度到浦那學習梵文和研究佛教三個月)和高劍父(1931年到加爾各答舉辦個人畫展,受到好評)。30年代去印度留學的學僧有體參(1931年)、岫廬(1936年)等。通過不同途徑去印度留學的學生有楊國賓、魏鳳江等。

30年代後期,印度南方城市浦那的費爾古森學院成立了一個研究中國學的中心。巴帕特、戈克雷二人開始從事梵文、巴利文和漢文、藏文佛教典籍的比較研究。戈克雷先在國際大學學習,後到德國留學,在海德堡大學學習了漢文和藏文。巴帕特是在美國學的中文,也是從事佛教研究。金克木先生留學印度期間曾會見過師覺月、戈克雷和巴帕特三位教授,還曾幫助過戈克雷校勘《集論》。

30年代建立的中印學會是中國印度學興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1924年泰戈爾訪問北京時,何雯曾提出組織中印學會的建議,泰戈爾表示讚同。1931年,譚雲山與泰戈爾再度商量此事,泰翁積極支持,並寫信給蔡元培。9月譚雲山回國。1933年,在蔡元培和戴季陶的大力支持下,中印學會的籌備會議召開,發起人有譚雲山、周穀城、太虛、梁漱溟等43位,讚助人有於右任、蔡元培、林森、戴季陶等24位。6月,中印學會的發起書《中印學會:計劃、總章、緣起》出版。1934年初,譚雲山返印,5月,印度一側的中印學會正式成立,泰戈爾任主席,尼赫魯後來任名譽主席,普拉沙德、拉達克裏希南等名人曾任各地的負責人。11月,譚雲山回國,次年5月,中國的中印學會正式成立,蔡元培為理事會主席,戴季陶為監事會主席。中國的中印學會建立初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向印度國際大學捐贈了一批中國古籍,二是向國內呼籲教育界和學術界在大學裏設立印度佛學和印度文明史講座,三是幫助泰戈爾的國際大學募集資金建立中國學院。中國學院建立於1937年4月14日,譚雲山先生被任命為院長。從此他一邊做學院的工作,一邊從事學術研究,共寫有英文著作38種,中文著作10餘種,為中印人民的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

1943年,中印兩國政府決定互派留學生,首批來華的印度留學生九人,於11月底到達中國。他們在中國主要學習中國的曆史文化。1947年,印度臨時政府派遣10名留學生來華,七名碩士,三名大學助教,來華學習中國的語言、藝術、史地、哲學。1948年印度獨立後又派遣了一批留學生。這些人中,有的後來成為中國學專家。

這一時期,中國的大學也開始設置印度學方麵的課程。1916年,許季上率先在北京大學講授印度哲學。1917年,梁漱溟應蔡元培之聘,在北京大學哲學係講授印度哲學,直至1924年。1918年,蔣維喬建議北京大學哲學係開設佛學課。同年,湯用彤先生赴美學習哲學,兼攻梵文、巴利文,1922年回國,先後在南京東南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講授過中國佛教史、小乘佛教研究、佛典選讀、印度哲學史等課程。1931年,陳寅恪在清華大學開設佛典翻譯文學課。李證剛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曾在沈陽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講授佛學課程。

在此期間,中國佛學研究又有了長足的發展。1914年至1934年,全國各地建立起許多佛學院,恰如雨後春筍,為中國印度學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1942年,中國在雲南呈貢建立了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設有印度語文科。這是中國大學裏首次設置印度語言專業。該校除教授印地語外,還設有印度曆史、印度宗教、印度社會等課程。朱傑勤當時在該校講授印度史。抗戰勝利後,國立東方語專遷至南京。1946年,北京大學成立東方語言係,教學內容包括印度的語言和文學。1949年,東方語專合並於北京大學東語係。1946年,金克木在武漢大學開設印度哲學史課,1948年到北京大學又繼續開此課,原武漢大學的課程由石峻接任。

譚雲山先生於1927年在新加坡會見泰戈爾,1928年9月來到泰戈爾的國際大學,從此他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事業貢獻了畢生心血。他先在國際大學學習梵文並研究佛學和印度文化,還開設了中文課程。同時,他不斷給國內報刊寫文章,介紹印度政局,介紹印度文化,不僅為國內印度研究提供了及時而又準確的信息,而且他有關印度時局的評論文章也寫得很深入精彩。1931年,他周遊了印度,不久即寫出《印度周遊記》一書,1933年出版。1935年,他的《印度叢談》出版,其中介紹了印度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社會等各方麵的情況,為中國學者進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我國學者發表了一大批有關印度學的著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