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領袖中,孫中山和章太炎是最關心和了解印度問題並與印度革命者頗有交往的二人。孫中山有若幹文字談論印度問題。如《中國存亡問題》中,他說:“印度之經營,乃自一公司始,資本裁七萬鎊耳。中間有葡萄牙之先進,複遇法、荷之東印度與為競爭。適印度小國互相攻擊,而皆借助於外人。克雷夫,印度公司中一書記也,憑其智力,扇構印度諸王,假以資糧器械,已則乘之收其實權。”“英之所以為帝國者,在印度不在英倫”;“英國經濟之基礎,即其國家之命脈,在於印度”;“英國若無印度,即不成為帝國矣”,“大英帝國亦惟有瓦解而已。”時至今日,事實證明了孫中山先生的預言。
1921年,他在講演中說:“觀最近英文報所載,印度人之革命而被英國政府逮捕者,為數達六百餘人。可見印度之革命精神,頗有進步,未必終為英國所屈也。”此外,他還在各種場合的演講中經常提到印度,讚揚印度的覺悟和獨立運動的發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洋洋得意,勢力顯赫,但孫中山卻指出:“現時像埃及、印度這樣的國家,處於英國人大武力壓製之下,所以一時不能成功。假若英國一時衰弱了,埃及、印度不要等五年,他們馬上就要推翻英國政府,來恢複自己的獨立地位。”這一預言同樣為曆史所證實。1923年,他寫道:“受屈人民當聯合受屈人民以排橫暴”,“在亞洲,則印度、支那為受屈者之中堅”。1924年,泰戈爾來華,孫中山寫信給他說:“我極為希望在您抵華時,能獲得親自迎接您的特殊榮幸。向學者表示敬意乃是我們的古老風尚。但我將歡迎的您,不僅是一個曾為印度文學增添光輝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在辛勤耕耘的土地上播下了人類未來福利和精神成就的種子的傑出勞動者。”1925年,孫中山與世長辭。1927年,國民黨和廣東革命政府的代表利用布魯塞爾世界被壓迫民族大會之機與尼赫魯接觸,以兩國民族主義力量的名義發表中印聯合宣言,實現了孫中山生前遺願。1929年,國大黨工作委員會通過決議,派代表參加孫中山的葬禮。國大黨領導人奇·達斯曾在悼文中讚揚他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也是“亞洲人民之精神領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