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等背著中央一線的領導同誌,策劃了《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全國學術界一片嘩然,周恩來也措手不及
1966年春,正當周恩來以很大的精力投入領導北方八省抗旱的時候,他沒有想到,一場席卷全國的政治大風暴正在悄悄地襲來。這就是持續達十年之久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周恩來和其他中央“一線”領導人一樣,對毛澤東一如既往地敬重和服從。長期以來經曆的風風雨雨,使他們對毛澤東重大決策的正確性深信不疑,認為他總是比自己看得更遠些,更深刻些。即便在某些問題上有不同看法,最後還是照毛澤東的主張去做,並且努力去理解和跟上他。
1965年9月30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主持盛大招待會,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六周年。毛澤東、劉少奇、宋慶齡、董必武、朱德、鄧小平等都出席了。招待會上,周恩來致詞說: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戰線上取得了新的偉大成就,我國的工農業生產出現了新的全麵高漲,我國國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發展時期。現在,我國人民展望著無限美好的未來,正在滿懷信心地迎接將要在1966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
顯然,這時周恩來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經過幾年調整後已見成效的經濟建設上。
然而,隻隔一個月,“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索已點燃了:11月10日,上海《文彙報》突然發表姚文元的《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對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曆史學家吳晗進行嚴厲的政治批判。這件事震動了全國。
由江青等一手組織策劃的這篇文章,發表前有意隱瞞了中央“一線”領導人。周恩來事先對這件事一無所知。江青後來說,他們為此“擔了很大的風險”,“保密了七八個月”。
文章發表後,在學術理論界引起普遍的反對。但由於它得到毛澤東的支持,11月30日,在拖延20天後,《人民日報》奉命轉載,把它登在“學術研究”欄內。同時發表經周恩來、彭真修改審定的“編者按”,其中多處強調黨對科學和藝術工作一貫倡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編者按”中指出:“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辯論,能夠進一步發展各種意見之間的相互爭論和相互批評。我們的方針是:既容許批評的自由,也容許反批評的自由;對於錯誤的意見,我們也采取說理的方法,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對吳晗,周恩來是有長期了解的。他力圖把問題放在學術討論的範圍內,避免導致一場政治批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