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官員開博,看上去很美(1 / 2)

官員開博應放下架子,把博客當做私人化、性情化的交流溝通載體,而不是代表官方發言的渠道。

近年,我國官員開設博客人數逐漸增多。從最初官員公布電子郵箱、上網解答民眾疑難,再到開設博客,民眾能清晰地感受到,網絡行政的腳步在悄然前進。

但一些官員的博客,不但文章寥寥數篇,長時間不更新,而且文風官腔十足,缺乏真情流露。更有不少官員“看帖不回帖”,與民眾並沒有形成真正的交流。

這就難免重蹈以往一些官博的覆轍——剛開博時受追捧,被寄予很大期望,但因上述種種原因,最終遭到民眾冷落,以至基本被人遺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官員在屬於私人空間的博客裏討論公共決策問題,難免會導致公私難分,引發官博‘身份’的矛盾和衝突,從而失去博客應有的本義。”

官博“看上去很美”

那麼,到底全國有多少官員開博呢?由於網絡具有虛擬特質,官員開博很少公開身份,所以至今沒人能統計出一個確切數字。但有人估計,我國博客作者隊伍十分龐大,官博數量也不會太小。

據資料顯示,2002年博客開始引入我國,用戶數量不足1萬。短短幾年,博客人數一直以驚人的速度猛增。2009年1月6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盧麟透露:“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國博客空間超過1億,博客作者規模超過5000萬。”

官員開設博客涉及各個領域,但在與民眾關係最密切的教育、衛生、物價等領域,人數相對較集中。在博客內容方麵,既有雜談、隨感,也有解釋和介紹政府政策,或是對所涉行業熱點問題發表議論和觀點。

據記者了解,其中官員就行業熱點問題發表議論和觀點,是官博中最受民眾關注的部分。有一位官員曾感慨:“每天不少記者守在我的博客上,隻要我就熱點事件發表觀點和看法,他們就立刻寫成新聞發表。”

“官博的出現,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行政模式,是新形勢下行政管理與時俱進的體現。”李成言表示,“在信息獲取和信息交流方麵,網絡具有便捷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等優勢。官博做得好,平等對話、在線交流、溝通信息,可以拉近官與民的距離。反之,那等於官員自毀形象。”

據報道,2008年7月,重慶北碚區交通局開通官方博客,曾創下2天跟帖6頁的紀錄。但在引起轟動後,該局卻對網友的意見和建議置之不理,博客長達4個多月沒有更新和回複,被民眾質疑為“作秀”。

記者熟識的一位互聯網資深人士,在瀏覽一些官博後也苦笑著搖了搖頭說:“這些官博缺乏個性,充斥著類似學習總結和工作報告的日誌,顯得高高在上,根本放不下架子和民眾交流。”

“我們這裏不少領導都把開博當成一種時髦。”有一位在雲南某市給領導做秘書的朋友向記者透露,“可這些領導很少自己寫博客,都是讓秘書或雇請‘槍手’寫好,經過領導審核,最後以領導名義發到博客上。”

折射出“信息饑渴”

在傳統的政治氣氛中,官員往往有一種神秘感,而政府行為,也往往被視為政府內部的事情,秘而不宣。

近年來,隨著我國民眾權利和民主意識的提高,政務公開逐漸成為廣大民眾的內心期盼。民眾迫切希望建立起一種全新的信息溝通機製和利益表達機製,將自己的合理訴求及時傳遞給官員。

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本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製度,並指定機構負責本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的日常工作。

在此背景下,官博的出現就被民眾寄予太多的關注和期盼,比如江蘇宿遷市官員集體開博,不到一年已有80多萬的點擊量;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於軍首開博客時,一天的點擊量就超過了3萬多次。

“我國民眾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參與方麵,還缺少透明性和製度化的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尹韻公研究員接受采訪時表示,“官員開博之所以能成為新聞,也正好說明現在民眾與官員的溝通還不很順暢,民眾期待產生一種更為通暢和方便的交流渠道,希望政治參與的空間能夠更大一些。”

但民眾對官博的出現,卻有著一種極其複雜的心情。不少受訪者認為,目前我國官員並非缺乏溝通民意的渠道,如果各級、各部門接受舉報、投訴的專門機構能夠切實做事,以及各類舉報、熱線電話、信箱等真正發揮作用,官員開博就沒什麼“珍貴”了。

人民網曾經推出一項題為“近期黨政官員爭相開博客,您對此有何看法?”的網上調查。僅僅一天,有近2000名網友參加了調查,其中有56.1%的網民認為官員開博“實屬作秀”,有29%的網友認為“作用有限”,投讚同票的隻有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