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規範幹部掛職路徑(1)(2 / 2)

作家掛職也始終是文藝界的慣例。比如《金光大道》的作者浩然,從1986年就到河北三河市掛職。

據了解,各地對掛職幹部的職務安排,既有虛職也有實職,虛職如各級的助理、農村工作指導員等。實職如市、縣、鄉(鎮)黨政副職等,也有少量任村黨支部書記正職。

記者調查發現,我國幹部掛職已經形成上掛、下掛、平掛和外掛等多種形式。上掛是指基層單位的幹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發達地區掛職。下掛是上級機關選派幹部到下級機關掛任,尤其是到西部地區或革命老區掛職。平掛是指國家各部門之間、各對口省市之間,相互交流幹部,互相掛職。

近年來,這種掛職還發展到國外,稱為外掛。比如2003年9月1日,48歲的韓國幹部李東浩到安徽省亳州掛職。此前,亳州市計劃委員會的幹部張冠軍也走出國門,赴韓國掛職鍛煉。

“從目前看,下掛最盛行,並呈擴大趨勢,相比之下其他掛職形式人數要少得多。”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幹部掛職改變的隻是掛職幹部的工作關係,其人事行政關係和工資關係均保留在原單位,不占被掛單位編製。在何時、選派何人到何單位去掛職,以及讓幹部掛何職、時間多長等問題,都是由相關組織部門決定並與接受掛職幹部的單位事先協商而組織實施。掛職鍛煉結束後,一般會根據雙方意願進行雙向選擇。”

“幹部掛職之所以能大規模推行且長盛不衰,這與組織人事部門對幹部素質的理解有關。”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齊善鴻教授對記者說,組織人事部門對幹部選拔標準,一直強調全麵發展、德才兼備,對那些閱曆豐富、善於做群眾工作的人,往往委以重任,而掛職則剛好為培養這類幹部提供了平台。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期間,國家行政學院龔維斌教授曾掛職江蘇省海門市副市長一職,對掛職有著切身的感受。

“各種形式的掛職不僅對於掛職者本人,而且對於選送和接收掛職幹部的單位和地區來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2008年11月2日,龔維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掛職可以使掛職幹部增長實際工作的經驗,增長才幹,經受實際工作的磨練和鍛煉。有時掛職也可以使接受掛職幹部的單位和地區,得到一些技術、項目、觀念和信息方麵的支持和幫助。”

部分掛職出現變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幹部掛職不少肩負“特殊任務”,比如招商引資、帶去相應的資金和項目、協助企業進行改製,等等。另外,在選派掛職幹部時,不僅強調工作能力強和政治素質好,而且對學曆和年齡都有硬性要求。

“各地在選拔掛職幹部時,基本遵循個人報名、單位推薦、組織部門考察、黨委或者選派機構決定等環節。”北京某機關的一位長期在組織部門任職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當前在有些掛職幹部選定上,民主和透明度不夠,以致於有些培養價值不大的幹部擠進了這個行列。部分單位甚至把這項製度變為權力角逐的工具——有些單位領導為平衡考慮,將彼此不合的下屬中的一方安排掛職;有些單位領導將那些不服從自己管教的幹部派出去;還有的則是為平衡權力之爭,將其中一些暫時無法安排職務的幹部派去掛職。”

在追蹤采訪中記者發現,因為幹部掛職大都時間不長,短則一年半載,長也不過兩三年,所以在掛職幹部中,短期行為難以避免,“過客”思想也比較普遍,有些幹部甚至把掛職當成公費旅遊,缺乏在基層經受磨練和提高本領的思想動力。

“實際上,並非所有接收單位都歡迎掛職幹部,這與我們的幹部掛職製度設計存在問題有關。”記者有一位曾經在湖南某縣掛職副縣長的朋友反映,“由於掛職時間短,有些接收單位顧慮也比較多,怕打亂正常的工作秩序,也不願意安排具體的、分管某方麵工作的實職給掛職幹部。同時,掛職幹部‘空降’,群眾對其能力不了解,缺乏民意基礎,工作往往難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