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迫切需要解決幹部掛職製度存在的問題,以不斷實現製度創新的突破,確保這項製度在不斷完善的前提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名嘴王誌到雲南麗江市掛職副市長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在社會上被傳得沸沸揚揚。2008年10月22日上午,王誌抵達麗江任職。至此,關於他掛職的傳言塵埃落定。
所謂掛職,有專家解釋為,就是幹部在不改變行政關係的前提下,到另外地方(崗位)委以具體的職務鍛煉的一種臨時性任職行為。這次王誌掛職成為輿論焦點,與其說是因他身份特殊,還不如說是公眾對掛職這種製度性安排產生了困惑和懷疑。
據了解,作為幹部人事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幹部掛職鍛煉在我國已經實施多年,並且成為我國政治生活中,從中央到地方的一項重要的慣例性政治現象,或是一項“準製度”。
但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幹部掛職中還存在組織人事部門管理粗放、各主體單位權限和責任不明確等弊端,導致部分幹部掛職鍛煉走形式,背離了組織派遣的初衷,經常引起社會公眾的非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政機關和掛職幹部的社會形象。
接受采訪的有關專家認為,掛職對於我國幹部的鍛煉和培養及其中國現實政治的運行,無疑具有深刻影響。目前迫切需要解決幹部掛職製度中存在的問題,以不斷實現製度創新的突破,確保這項製度在不斷完善的前提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頗具特色的培養模式
2008年10月15日,重慶市迎來中組部、團中央第九批赴渝博士服務團。據統計,自1997年7月至今,通過博士服務團活動,重慶市先後引進123名博士掛職,有23名博士自願留在重慶,其中19人先後走上副廳級以上領導崗位。
在我國,人們對幹部掛職鍛煉早已耳熟能詳。還在延安時期,陝甘寧邊區政府就曾派出大量幹部到基層協助糧食稅款的征收,這被視為幹部掛職的雛形。新中國建國後,黨和政府為實現不同階段的工作目標,也多次派幹部到基層掛職。改革開放以來,幹部掛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用於幹部培養和經濟建設主戰場。
隨著我國幹部掛職作用的顯現,幹部掛職製度也被逐漸固定化和法製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六十六條規定:“根據培養鍛煉公務員的需要,可以選派公務員到下級機關或者上級機關、其他地區機關以及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掛職鍛煉。”
中共中央於1991年9月6日頒布《關於抓緊培養教育青年幹部的決定》,對青年幹部掛職鍛煉工作的指導思想、選派掛職鍛煉幹部的對象和條件、辦理青年幹部掛職鍛煉的程序、青年幹部掛職鍛煉的去向、職務安排、管理和教育等方麵作了相應的規定。
中共中央組織部1994年9月29日頒布的《關於幹部掛職鍛煉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幹部掛職中選派掛職鍛煉幹部的對象和條件、幹部掛職鍛煉的去向和職務安排以及辦理幹部掛職鍛煉的程序等方麵作了更進一步的細化。
2000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綱要》中給了幹部掛職明確的地位,稱之為“幹部掛職鍛煉製度”。
2006年5月29日,時任人事部副部長尹蔚民在上海舉行的“公務員精神研討會”上說,我國將探索建立幹部基層鍛煉製度。“以後國家將有計劃地選派幹部到改革開放第一線、到條件艱苦困難較多的地方、到基層和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經受鍛煉和考驗,增長本領。”
那麼,全國到底有多少幹部掛過職呢?記者無法查詢到一個權威的統計數字,但根據各種大量的報道來看,如果把以各種形式掛過職的幹部統計出來,必然是一個宏大的隊伍!
掛職內涵在不斷延伸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中央的多個文件中所提掛職幹部,大都特指黨政機關幹部。但在實際操作中,按照中央推進幹部交流工作製度化,疏通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之間幹部正常流動渠道的要求,掛職幹部早已突破權力部門幹部的範疇,教育、新聞、文藝界人士到政府掛職也多有所見。
典型的例子,有著名相聲演員牛群,2000年到安徽蒙城掛職副縣長,後來成功地轉為專職。相類似的還有跳水名將熊倪,2002年3月到湖南益陽市朝陽開發區掛職,任管委會工委副書記和副區長。2003年8月,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何慧麗到河南省蘭考縣掛職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