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揭秘官員學曆造假的利益鏈(2)(1 / 2)

據了解,現在研究生班辦得濫,有些顧及麵子的官員也希望通過正規考試來讀研。但這些官員參加考研有很多“貓膩”,造假方式花樣百出,有的實際上參加校外班單獨考試,然後又在校內生中濫竽充數。有的在入學考試中,或者名義上報考統招生,或者考試舞弊,甚至根本未經考試,就取得入學資格。

“在考研或考博前的‘運作’非常關鍵。一般他們會利用各種關係,與導師私下見麵‘打點’,千方百計套取考試信息,隻要導師這裏‘溝通’好,考上基本沒問題。”一位曾經為領導“運作”關係的秘書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待官員要文憑、混文憑的事情,有些高校或老師也感到極其無奈。“每到招生的時候,打招呼的人特多,其中不乏一些有實權的部委機關的處長、局長,幫弄文憑有悖良心,不弄又得罪不起。”北京某大學負責招生的領導這樣告訴記者,“有些特殊學員一般是掌管科研經費、項目、計劃指標的部門負責人,學校辦學需要這些部門方方麵麵的支持。這些人基本上是入學就等於拿到了文憑,其文憑有不少水分。說實話,給這些人頒發文憑總有一種做交易的感覺。”

“當然,也有不少高校願意招收有權勢的高官做研究生。”北京某高校一位老師一言道破其中原委,“通過招收高官讀研,不但以後申請項目或辦其他事情多些門路,也可以此提升學校的知名度。有很多高校在對外宣傳時,往往喜歡把某某高官是校友掛在嘴邊。”

記者在北京的一些高校采訪時,也經常能看見一些學校的宣傳櫥窗裏,把曾經是該校學生,現在或過去在政府部門身居要職的高官照片、簡曆貼在顯眼處,作為學校的一種榮耀加以展示。

學曆造假損害國家信用基礎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一直沒有減少對官員文憑造假的懲治力度。2004年10月,中組部等四部委經過兩年清查,發現67萬名縣處級以上幹部中,每40人中就有一人的文憑有問題。

“此次清查風暴一度讓官員文憑造假偃旗息鼓,但時隔不久就死灰複燃。打擊官員文憑造假,有關部門還是應該建立起一種長效機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官員學曆造假也不是中國特有,這是全球政壇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隨著葡萄牙總理被指控“文憑造假”和韓國名流頻陷“學位門”事件,官員學曆造假問題再次引起中國公眾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國內官員學曆造假的嚴重危害性。

首先,損害黨的形象,敗壞社會風氣,損害領導幹部形象。北京一位多年從事幹部選拔和幹部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員認為,官員學曆造假看上去是學風問題,事實上是黨風問題,如果每一個官員都希望借助這樣虛假的包裝來獲得職務上的提升,必將敗壞官員的聲譽,損害黨的形象,影響黨風和社會風氣。

“官員身份特殊,作為社會公眾人物,其學曆也是國家公信力的重要指標。”李成言認為,“官員以假學曆謀得政府和企業的高職高薪,在分配社會財富、獲取社會機會方麵,必然會損害社會的基本公平原則,乃至會損害社會和國家的信譽。”

“如果官員學曆造假沒有受到應有處罰,仍繼續擔任公職甚至得到升遷,政壇便難有清正氣象。”北京一位退休機關幹部表示,“官員學曆造假說得輕一點,是官員的品質問題,說得重一些,那就是造假官員在欺騙人民,敗壞社會風氣。對於一位官員來說,如果在學曆上也敢造假,那他難免也會在政績上造假,在仕途中腐敗。”

其次,玷汙高等學府這片淨土。教育界作為社會道德的源頭,應當是一片淨土,對於端正社會風氣,提升社會文明,具有重要意義。但官員學曆造假勢必導致文憑和學曆貶值、教育質量和學術水準降低,教風學風的潰散,教育的公信力下降,從而不僅損害教育和學術,並且危及社會的健康發展。

“官員學曆造假是對教育的褻瀆,對國家學曆學位教育的聲譽也是一種嚴重損害。”有關專家認為,“高校如果濫發文憑,假如每一個用人單位都要來學校核查文憑,該校的信譽度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