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揭開“權力期權化”的麵紗(1 / 3)

由於沒有“即時收益”的腐敗行為,較之於傳統腐敗手段,領導幹部“權力期權化”隱藏係數更高。

“‘十一五’期間,我國反腐成就顯著,有力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提供了保障。”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部邱霈恩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十二五’期間,這種反腐高壓態勢還將會繼續保持。”

當前,在我國各類腐敗中,有一種領導幹部“權力期權化”現象日益顯現,某些人將權力逐漸向時間尋租和擴張,用權力和將來的利益做交易,預示了腐敗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和新動向。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這種腐敗形式,由於沒有“即時收益”的腐敗行為,較之於傳統腐敗手段,其“安全”係數更高,所以反腐難度更大。預防和抑製領導幹部“權力期權化”,已成為一道棘手的新課題。

“權力期權化”成腐敗黑洞

2010年7月3日和16日,紫金礦業集團位於福建上杭縣的紫金山銅礦濕法廠,先後兩次發生含銅酸性溶液滲漏造成汀江重大水汙染事故,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187.71萬元。

這起事故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而媒體披露的一些細節也頗耐人尋味:上杭縣政界多位退休領導幹部,被紫金礦業委以閑職後,年薪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比如紫金礦業監事會主席林水清此前為上杭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監事林新喜曾任上杭縣紀委副書記、常委。

當然,也有來自北京和省裏的前高官。比如擔任公司獨立董事的原地礦部前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陳毓川;擔任公司獨立董事的原福建省資產評估中心主任、福建省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福建省財政廳副廳長林永經……此外,有些領導幹部還通過各種渠道擁有紫金礦業股份。

紫金礦業事件並非孤例。據報道,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原區長沈柯章因行賄和挪用公款罪刑滿釋放後創辦了一家公司,該公司在一座水庫堤壩上超規劃建設了兩幢總麵積約1000平方米的的別墅。建房時就超出規劃定點範圍,並將水庫堤壩主體鏟低了約1.5米。輿論普遍認為,沈柯章經過多年官場經營,即便不在任,其權力影響仍在,而能夠通過合法的形式,把違章別墅建在水庫堤壩上,權力的期權效應不容小覷。

從紫金礦業到“壩上別墅”,種種跡象表明,領導幹部“權力期權化”已經成為一大腐敗黑洞,預示了腐敗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和新動向。

所謂領導幹部“權力期權化”,是指他們在位時,利用權力的影響,為某些企業、個體老板牟取非法利益,為規避風險,他們不是當即攫取利益,而是為日後退休、下海經商等謀取更大的利益作鋪墊。

“在各種項目和工程資金使用的審批權、決策權過程中,一些領導幹部將手中的權力‘放長線釣大魚’,進行長期的權力投資。”邱霈恩指出,有些領導幹部熱衷於拉幫結派,這都是淫滲封建遺毒的期權經典。至於借工程項目、提拔晉級搞“權力期權化”,則更是算盡謀絕的期權熱點。

從記者調查情況來看,目前領導幹部“權力期權化”主要有三類:一是“封妻蔭子”式。在任時為企業、他人謀利,離職後讓企業、他人將好處贈予自己的妻子兒女;二是“投桃報李”式。在位時為企業謀利,辭職或退休後到企業“高薪打工”;三是“人身依附”式。離職或退休前在要害部門培植、安插親信,使自己退出權力中心後,仍能享受權力帶來的各種方便和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