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五代和兩宋 (1)(3 / 3)

董源的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龍宿郊民圖》《平林霽色》《溪岸圖》《洞天山堂圖》等。《瀟湘圖》為董源後期山水畫的代表之作,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的是江南山水的清雅靈秀與淡遠幽深。取名為瀟湘,乃是應“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遊”之意。全圖以平遠取勢構圖,以輕重淡濃不一的大量墨點構造出山巒間霧氣迷茫的氣象。此圖舍棄奇峰峻嶺,皆作平緩長山,大量留白處盡為水波,山水相映成趣,突顯清幽。活躍於其間的人物給平靜的畫麵帶來了更多的意趣。山頭與樹林多用雨點皴,山腳坡岸則用披麻皴,層層積聚,層層點染,觀畫間隻覺一陣清新疏朗之氣拂麵而來。

巨然為金陵開元寺僧人,師法董源,有所創造,在中國繪畫史上與董源同稱“董巨”。擅畫江南輕嵐淡煙與層巒疊嶂之景,畫筆墨溫潤不外露,較之董源的山水更具田園詩意。現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名作《秋山問道圖》《層崖叢樹圖》,從中可見他在描繪金陵一帶土多石少的峰巒時所自創的新畫法,即運用被稱為“礬頭”的皴法,表現出山高林深間山光嵐氣與草木華滋的浮動感。觀巨然山水畫的絕妙之處在於遠觀,近看好似一片模糊景象,遠看則能分辨出高低遠近的層次、“景物粲然”的效果。

當時最為流行的是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山水派,以董、巨為首的江南畫派在當時並未受到世人過多關注。直至北宋中期文人畫創作形成獨立體係後,董、巨山水畫遂為南派正宗畫祖。至元明以後,抒情意趣的山水畫法占據主流,董、巨二人被後世的山水畫家奉為“百世宗師”,實至名歸。

兩宋山水畫在繼承五代基礎上邁入全麵成熟時期,大家輩出,精品薈萃,多樣,筆法墨法齊備。

宋代繪畫

風俗畫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北宋時期的人物畫題材開始由描繪神仙貴族擴展至平民百姓人家的刻畫,出現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風俗畫,湧現出了高元亨、燕文貴、支選等擅畫都市生活場景的畫家,其中尤以張擇端最為傑出,其所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代表當時風俗畫藝術發展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墨筆淡著色,長527.8厘米,高24.8厘米。全卷構圖宏大,筆法精細,展現出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及汴河(京杭大運河之北段)沿岸的生活畫麵。畫卷內容結構分為三大段落:開首為從寧靜的郊外直到汴河碼頭。中段以虹橋為中心進入畫麵高潮,橋下水流湍急,船工們各司其職:指揮、掌舵、撐篙、放桅杆、擲纜繩,沉著穩定,忙中有序,橋下緊張的場麵吸引著橋上大量人流駐足圍觀。此時騎馬坐轎的權勢者迎麵而來,互不相讓,被堵在後麵受驚的驢子躲到橋邊,一旁擺地攤的小販趕忙用棍趕驢,戲劇化的情節表現了汴河兩岸船車交通、手工業生產及商品交易等繁忙場景。後段轉入城內,店鋪櫛比,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常。創作中,畫家苦心經營,采用散點透視移步換景手法,根據細致的觀察理解選取具有特征性的畫麵,繪製出中國繪畫史上具有不朽意義的宏幅巨製。

北宋山水畫北宋初期的山水畫以李成與範寬為代表,其中以李成名氣最大,被尊為“古今第一”。先世為唐宗室的李成,性情狂蕩,不受羈束,曾以自上而下四民(指“士農工商”四個社會階層)不同流的借口,嚴詞拒絕達官貴人的求畫。可惜英年早逝,乾德五年(967年),年僅49歲的李成醉死於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