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典型的“施恩難”的代表。他征戰天下,力拔山兮氣蓋世,威名赫赫,震懾天下。但是卻又非常吝嗇,已經刻好的官印不肯發給功臣,放在手裏反複把玩,都玩兒得沒了棱角,還舍不得封官授迎…試問,這樣的統治者又怎能不讓下屬寒心呢?又怎能成就真正的霸業呢?
因為立威容易施恩難,所以,大多數上位者選擇了“立威”的方法,認為這樣既省時又省力,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下屬也就習慣了服從和被動執行,指到哪打到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缺少有主人翁責任感,常常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可見,中國的上位者有什麼樣的管理理念就會滋生出什麼樣的管理心態和管理惡果。但是,是不是就沒有做到恩威並施的統治者呢?也不盡然。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司馬穰苴,此人不僅精通兵法,善於指揮應戰,還在人才管理方麵享有盛名。
軍事家們都有一個共識,這就是戰爭的最高境界,乃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孫子的某些見解,就源於司馬穰苴的軍事思想。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即出自司馬穰苴之口。孫子將這句話寫進了《孫子兵法》,遂使之成為軍事格言而婦孺皆知。但憑什麼能夠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司馬穰苴治軍,大體上有兩個方麵的特點:一是立威,一是施恩,恩威並用,執法嚴明。司馬遷記載說:“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穰苴)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意思是司馬穰苴對於士卒的營房和飲食以至生病醫藥之類的事都非常關心,親自檢查、詢問,並將自己的糧食俸祿拿出來分給士卒,自己分到的糧食是全軍中最少的。這也難怪當司馬穰苴準備與敵人開戰時,連生病的士兵也要求上陣了。三軍之士無不奮勇當先,“爭奮出為之赴戰”。有既愛兵如子又賞罰分明的將軍,其部下為之赴湯蹈火,又何辭焉?
後來的吳起就從司馬穰苴這裏學會了這一招,也是“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也是“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而且,對待生病的士兵,吳起做得更到位,竟親自為兩個生瘡的士兵吸吮膿血……人心都是肉長的。將軍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也隻好在戰場上舍命以報了。所以,出戰之日,齊軍士氣極為高漲,以至晉軍見狀,不戰而退;燕軍聞訊,渡河而逃……
穰苴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它充分地運用了恩威並施的管理手段。所謂恩威並施,就是恩惠和懲罰這兩手政策並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統治者,大多會使用這軟硬兩手策略。你臣服於我,就施以恩惠,同時又以武力和懲罰對付叛逆行為。
孔子就曾說: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用當今管理學來解釋就是:昔日的明哲聖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時,會愛敬他人。即便是小國派來的使臣,都不敢失禮,更何況自己的直屬大臣呢?因此諸侯不敢失禮,小國都欣然服從,遠近朝貢。在企業中,如果老板能真心感謝所有員工,對供應商、對客戶、對消費者、對下屬都充滿了愛敬,那一定可以換回大家對老板的尊敬和效忠,公司也可以得到發展。
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應用範圍很廣,用美國人的話來說,就是“胡蘿卜加大棒”。管理者不僅僅局限於立威,真正做到放棄一些現實利益去施恩於部下,恩威並施,方能擁有一個忠誠於自己的團隊,才能在這個風波詭譎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