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必須先有正確的行業意識與競爭意識,才能指導他把事情往更好更高的方麵發展。過強的競爭意識會把一個人帶向猜疑、妒忌等心理的灰暗一麵,因為他總是想著一定要超過別人、打敗對手,這往往導致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競爭可以是一種共贏,比對手提供更多價值給社會,比對手領先一步走向成功,同時也帶領著對手前進。藺相如摒棄小我,從大局出發,大度能容,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處處容讓對方,也終於感化了對方,而“將相和”共贏的目的一實現,此後十餘年間,趙國便一片安定,國力一日千裏。藺相如功不可沒。

朝政如此,做生意開公司也是如此,沒有共贏的精神就不會做大。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李嘉誠先生的人生經曆,可以說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長篇小說。作為一個華人首富,從小輟學並走上社會,靠賣塑料花起家,利用炒地產完成了原始積累,並通過地產經營成為享譽數十年的華人首富。我們無意過多涉及他的傳奇經曆,但他這種市場共贏的經營理念卻令人深思。

當今的商業社會中,我們已經見識了太多的企業由於彼此惡性競爭而兩敗俱傷的例子。隻有在公平的商業環境中實現共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古時田忌賽馬,就已經講究競爭的策略了,今天的市場競爭,我們更應該講究策略。具體到同行之間的競爭,應該進行錯位競爭,將市場細分,讓同行不再是冤家。

一談這些,很多人也許會說,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一定不要望難興退,如果不去嚐試,是不會有發現的。現在的市場上,已經有不少在這方麵做得很好的案例。 比如說新聞媒體中的財經類報刊吧,國內財經類報刊不下一二十家,但它們都有著不同的定位,就拿三家報紙來說,《中國經營報》偏重實用,《21世紀經濟報道》偏重信息及深度報道,《經濟觀察報》偏重宏觀理性,它們之間已經形成了良性的互補效應,誰也不會對誰產生擠出效應,反而共同開發做大了財經媒體的讀者市場,培養了受眾對財經信息的興趣。

現在是一個競合的時代,理想的商業模式是大家既競爭又合作,進行“合作性創造”,共同把“蛋糕”做大,最終實現雙贏或共贏。這方麵另外一個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微軟和Intel的競爭共贏合作。這兩家企業一個做硬件,一個做軟件,誰進入對方的領地都有實力,在戰略上和原有的產業相比也具有相關性,但兩家誰都沒有“越雷池一步”,十分默契,不僅使兩家企業獲得長期穩定增長,也以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合作性創造)帶給大眾不斷升級的生活享受。試想一下,如果其中的一家非要發揚“狼性文化”,意欲吃掉對方而後快,結果將會怎樣?

所以,如果操作得當,同行之間是可以避開正麵對撞,共生共贏的。新的市場時代,同行不再是冤家,而是同一條戰壕裏的戰友,共同將行業做大才是一種利在長遠的做法。惟有克服人性中的爭強好勝、排他弱點,樹立共贏的經營理念,方能長遠。競爭的贏家往往是那些站在人性製高點上的人,身為管理者,不可不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