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好的管理模式,好的管理機製,好的帶頭人,明晰的責、權、利關係,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會得到最大的發揮,管理的執行力就會強化,管理的“平台”就會被突破……這是企業提高管理效率,走向長壽的重要手段。

中國人普遍服的就是權威,如果你能夠做到讓他“心服口服”,並采取強硬措施令出必行,那麼他才會盡心盡職地做好事情。所以要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首先就要樹立自己的權威,令出必行,讓下屬對自己充滿敬畏,威信就是領導力。

要想令出必行,行之有果,管理者就必須強調“強製在先”的理念,思想認識在先,強製措施考慮在先,實施在先,形成一種強製的勢態。但這並不是要求管理者的執法態度要如何地嚴厲,執行方式方法要如何地粗暴,其前提仍是按律行事,規範執行,講究執行藝術,做到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因人而異。

另外,管理者還必須樹立自己的權威,嚴懲目無上級的下屬。古代將領在運用懲罰樹立自己的聲威方麵很有策略。《六韜》中指出:“將以誅大立威,以賞小為明。”

又進一步解釋說,“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悅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協…”誅大賞小,讓下屬們看到了法規的威嚴和領導者堅決執法的至公之心,以及領導者明察秋毫的至誠之心。

孫武像

曆史上的名將都知道利用誅大賞小的辦法:孫武殺了吳王的2名愛姬,一下子就使宮女們嚴守紀律;司馬穰苴斬殺了齊景公的親信莊賈,敵人因此在齊國邊境望而卻步;魏文侯為將士父母妻子擺宴,這使數萬士卒聞令而動,英勇殺敵。可見,誅大賞小,威權並樹,令出必行……才能有效地駕馭下屬。

吳王闔廬三年(公元前512年),孫武入吳,闔廬親自出迎,並問以兵法。孫武應答如流,又將所著兵法十三篇進呈吳王。闔廬反複誦讀,每讀一篇,便讚歎不已。讀罷,對群臣讚曰:“觀此兵法,非尋常可比,此人真乃曠世奇才。”

吳王並不就此相信孫武的能力,想試一下孫武的實際才能,便召見孫武道:“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已誦讀,不知實踐效果如何?”孫武說:“即使是婦人女子,如果聽從我的軍令,亦可驅而用之。”吳王說:“可以用宮中侍女試一試嗎?”孫武答道:“可以,謹從君便。”

吳王便命令選出宮中美女數百人,令孫武操練。吳王又宣寵姬2人,名曰右姬、左姬者至前……對孫武說:“這是寡人所心愛的美人,可以讓她們倆做隊長麼?”孫武同意了,並說:

“軍旅之事,最重要的是先嚴號令,再次就是行賞罰,雖然是小事,但也不能等閑視之。我想任命一人為執法,二人為軍吏,主管傳達命令之事;二人負責軍鼓;副將數人,持兵器站在號令台上,以壯軍容。”

吳王命令他在中軍中選用。孫武吩咐宮女分為左右兩隊,右姬管轄右隊,左姬管轄左隊,各披掛持兵,並告知以軍法:一不許混亂行伍,二不許言語喧嘩,三不許故意違反軍紀。第2孫武演陳救美人戰天五更時,在操練場集聚訓練。

次日五鼓,宮女兩隊,俱到教場,一個個身披甲胄,頭戴兜鍪,右手操劍,左手握盾。二姬分立兩邊,等待孫武升帳。

孫武令兩隊伏地聽令,說:“聞鼓聲一通,兩隊要一起起來;聞鼓聲二通,左隊右旋,右隊左旋;聞鼓聲三通,各挺劍為爭戰之勢。聽鳴金,然後劍隊而退。”眾宮女全都嘻嘻哈哈,不當回事。孫武說:“如果不聽號令,將加以懲罰。”三令五申後,開始擊鼓傳令。宮女們聞令大笑,根本不聽從指揮,有的站著,有的坐著,隊伍參差不齊。

孫武十分生氣,命令軍吏再申前令,宮女們仍然嬉笑如故。孫武於是就挽起雙袖,親自擊鼓傳令,二姬與眾宮女還是嬉笑不停。孫武大怒,說:“執法何在?”執法者上前聽令,孫武說:“約束不清,號令不熟悉,是將帥的過錯。現在已約束再三,號令已明,卻明知故犯,違反軍令,就是士兵的過錯了。按軍法該如何處置?”執法官說:“當斬。”孫武說:“士卒難盡誅,罪在隊長。可將兩位隊長斬首示眾。”

左右士兵見孫武發怒,不敢違令,便將二姬綁了起來。吳王正在台上觀看孫武操練,見他要殺自己的兩個寵姬,樹立威信,大吃一驚,派人去求情,孫武執法如山,回答道:“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若徇情而放了有罪的人,難以服眾。”遂令左右:“速斬二姬!”斬完二姬後,孫武命人將二姬的首級巡行軍前以示眾,宮女們無不心驚膽戰,操場上頓時鴉雀無聲……

於是,孫武依次令兩隊中第二個人為隊長,再傳令擊鼓,演陣布兵。宮女們向左向右、上前退後、下跪起立都符合軍令,自始至終,沒有再敢嬉笑者。

孫武操練完畢,便派人報告吳王說:“兵已操練完畢,可以任憑調遣,即使命令她們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吳王雖然惱恨他斬了自己的兩個愛姬,但由此也知道了孫武善於用兵,遂拜孫武為將軍。孫武縱兵馳騁,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捷報頻傳,顯名諸侯,使吳王闔廬稱雄一方。

孫武沒有說什麼廢話,而是從立信出發,換得了軍紀森嚴、令出必行的效果。正所謂“慈不掌兵”,作戰之計已定便應立即執行,決定發兵便馬上行動,將帥不需懷疑計劃,士兵也不需亂想心疑。

管理者,特別是擔任管理職務的中層幹部,往往會遇到孫武這樣的問題,製定一些政策出來在推行的時候,卻因為觸及了一些人的固有利益而無法施行。這些人或者是比自己職位更高……或者有很多自己開罪不起的背景,他們形成的阻礙會讓你進退兩難。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中國式管理強調“身教勝於言傳,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說,當遇到有人違令不聽,執行不力的情況時,作為管理者,就應不畏強權,抓住典型,殺一儆百,樹立自己的權威,讓下屬真正心存敬畏,收斂自己的行為。

作為職業管理者就應該堅持正確的原則,雖然推行的結果可能會得罪一些高層人士導致自己的職位不保,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的前途同樣玩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機會成本,它所運用的就是經濟學最常用的一種理論:博弈論。其實隻要你真正是客觀公正地執行政策,而不是過多糾纏於自己的私利,你成功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兩三千年的封建社會製度,統治者強調的是一種特權,一種淩駕於法律、規章製度之上的特權,也就是俗話說的“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權意識,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心動搖,不能令出必行,執行力大大減弱。上梁不正下梁歪!但如果能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不搞特權,製度麵前人人平等,那就會大大提高執行力。

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一定要依章辦事,嚴明號令,依據規則處理一切事務,強調製度麵前人人平等,而不要搞任何特權或例外。隻有這樣你的團隊才能夠上下一心,賞罰分明。同時也要注意不要搞越權管理,而應逐層放權,一切均依據製度規定行事。

漢文帝後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騎兵分兩路侵犯邊境,一路侵入上郡,一路侵入雲中。匈奴6萬多騎兵,來勢迅猛,沿途擄掠。防守邊境的將士已有好多年不習軍事,沒有打過仗了,突然聽到匈奴騎兵南侵,完全沒有思想準備,頓時慌了手腳,忙舉起烽火,向遠近各處報警。就這樣一處舉烽,各處並舉,火光衝天,一直傳到甘泉宮。

漢文帝聽到警報,急忙調集三路人馬,同時派將統率三路兵馬,駐紮在長安附近,準備以逸待勞,迎擊前來進犯的匈奴軍隊。河內太守周亞夫率領一支大軍駐紮在長安西南的向都;徐厲、周亞夫像劉禮率領一支人馬駐紮在長安東邊30裏的霸上;祝茲侯徐厲率領一支軍隊駐紮在長安北邊的棘門。三路大軍成鼎足之勢,守衛長安。

為了鼓舞將士的士氣,過了幾天,漢文帝乘車親自到各處慰問。他先到霸上,再到棘門,都是徑直進入軍營。劉禮、徐厲兩位將軍,深居帳內,直至為漢文帝出行清道、禁止行人來往的衛隊已經進入營裏之後,才急匆匆出來迎接。因此,臉上都帶著驚慌的神情,顯得緊張不安。漢文帝雖然看在眼裏,但也不加責備,簡單慰問了幾句就走了。兩營將士送出轅門,拜辭車駕,然後才回到營中。但文帝來到細柳軍營,情況就大不一樣。當漢文帝的車駕來到向都軍營時,遠遠地就望見營門外麵甲士森列,或持刀,或執戟,或張弓挾矢,如臨大敵,一派戰爭氣氛,真是戒備森嚴。漢文帝從沒見過這樣軍容整齊、鬥誌旺盛的隊伍……不禁暗自稱奇,便叫打前站的隨從前去通報。

不料守營兵士卻端立不動,喝令停車,並正氣凜然地拒絕說:“我等隻聽將軍令,不聽天子詔!”打前站的隨從隻好返回報告漢文帝。漢文帝便親自駕車來到營門前麵,結果也被守營兵士阻攔住,不讓進去。漢文帝沒有辦法,隻得取出符節,令隨從人員持節入營通報。“我要進軍營慰勞將士。”

周亞夫這才接見來使,傳令開門。守營兵士接到周亞夫的命令後,方將營門打開,放入車駕。進去的時候,守衛營門的軍官鄭重地對文帝的隨從人員傳達軍令說:“將軍有令,軍中不得奔跑!”

漢文帝聽了,也隻好拉著韁繩慢慢地走。到了營門裏麵,才見周亞夫披甲佩劍,從容出迎。

周亞夫作了一個長揖,說:“甲胄之士不拜,臣照軍禮施行。請陛下見諒!”文帝聽了,大為震動,在車上嚴肅地進行答禮,並讓人宣詔說:“皇帝敬勞將軍。”周亞夫帶著將士,肅立兩旁,鞠躬稱謝。

慰勞完畢,文帝離開軍營。漢文帝一退出,周亞夫仍將營門關閉,隊伍嚴整如故。隨從的官員都感到十分驚訝,認為周亞夫目無君主,實在是膽大妄為。漢文帝卻讚歎說:“這才稱得上真將軍!那霸上棘門的將士,如同兒戲,若被敵人襲擊,恐怕連主將也要被擒,哪裏比得上周亞夫那樣嚴謹,無隙可擊呢!”一個月之後,便命周亞夫為中尉。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重,把太子劉啟叫到床前叮囑說:“國家如果有危難,周亞夫可以信任,命其將兵。”文帝死後,周亞夫被命為車騎將軍。漢景帝劉啟即位後第三年,即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帶兵叛漢,爆發了七國之亂,形勢十分危急。這時,漢景帝想起了漢文帝臨終的囑咐,便命周亞夫為太尉,東擊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

周亞夫率精兵大破吳、楚軍隊,斬了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自殺。之後,周亞夫又率軍去援助攻打另外反王的漢朝軍隊,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息了吳、楚等七國的叛亂。

在平定七國的叛亂當中,周亞夫出奇製勝,立了汗馬功勞。而這,除了漢文帝巡營向都,慧眼識“真將軍”,重用其能的結果外,周亞夫自己嚴明軍紀,執行到位,令出必行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一個企業的成功,30%靠策略,40%要靠執行。顯然,執行要比策略(戰略)更重要,你可以不去挖空心思地進行流程再造、搞模式創新,隻需要像絕大多數企業那樣采用尾燈戰略步人後塵,但是,你不能缺乏企業為完成戰略目標所應具備的執行力!即使你靠某種獨創的經營模式,拉開了與競爭對手之間的距離,但若執行力不夠,就一定會被模仿者追上!

就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坦言:“微軟在未來10年內,所麵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IBM總裁魯·郭士納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和管理者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特征:明確的業務核心、卓越的執行力和優秀的領導能力。”可見僅有戰略,並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隻有執行力才能使企業創造出實質的價值。失去執行力,就失去了企業長久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沒有執行力,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有了好的決策或計劃,若不執行,仍舊達不到預定的目的和效果。惟有兩相結合,方可事半功倍。且讓我們看看劉備是如何全盤考慮,執行孔明的計劃,明心跡,收人心,順利地讓張鬆心甘情願地獻出西川四十一州版圖的。

三國時,漢中張魯起兵攻擊益州劉璋。劉璋部下張鬆,字永年,官封益州別駕,向劉璋獻計……說可以去向曹操發兵求助。劉璋就派張鬆為使者,張鬆“乃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帶從人數騎,取路赴許昌”。(可見張鬆不願輔佐懦弱無能的劉璋,早已懷有二心。)這一切早有人報入荊州,於是,諸葛亮便使人入許都打探消息。

曹操高傲,他的屬下也很狂妄,但張鬆雖五短身材,卻毫不卑讓,麵對侮辱,反唇相譏,頂撞挖苦曹操及其下屬極盡能事。最後,張鬆被亂棍打出。曹操一世英明,求賢若渴,卻在此時(剛破馬超而歸)利令智昏,走錯一步。不然,冷靜思考,熱誠對待張鬆,就可輕易得劉備到西川,也許就不會再有天下三分的局勢,而能夠統一全國了。一時失誤,把唾手可得的西川四十一州版圖拱手讓給了劉備。

張鬆被曹操亂棍打出後,不好意思回去見劉璋,聽說劉備仁義之名,就想去證實一下,再作主張。於是乘馬帶領手下向荊州而來,剛到郢州界口,就見一隊人馬,約有500餘騎,為首一員大將勒馬向前問道:“來者莫非是張別駕乎?”張鬆回答說是,那人慌忙下馬,說道:

“趙雲等候多時。”張鬆也下馬回禮說:“您莫非是常山趙子龍?”趙雲說:“是,我奉主公劉玄德之命,因您遠路跋涉,特令我備上酒食款待。”說完,士卒就跪奉酒食,向張鬆敬酒。張鬆暗自思索:“人都說劉備寬仁愛客,今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遂與趙雲飲了數杯酒,上馬同行,前往荊州。

到了荊州後,天色已晚,於是先前往館驛。張鬆見驛門外有百餘人侍立,擊鼓相迎,一紅臉大將向前施禮道:“奉兄長將令,為大夫遠涉風塵,令關某灑掃驛亭,以待歇宿。”張鬆沒想到赫赫有名的關羽竟會親自等候自己,慌忙下馬,與關羽、趙雲同入館舍,講禮敘坐。擺上酒宴後,關、趙二人殷勤勸酒。喝到半夜,方罷席歇息。第二天吃完早膳,上馬前行不到三五裏,隻見一簇人騎馬迎麵而來。原來是劉備帶著軍師諸葛亮、龐統親自來接,遙見張鬆……早先下馬等候,張鬆亦慌忙下馬相見。劉備說:“久聞大夫高名,如雷貫耳,恨雲山遙遠……不得聽教。今聞回都,專此相接。若蒙不棄,請暫到荒州歇息片刻,以敘仰慕之思,實為萬幸。”張鬆大喜,遂上馬一起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