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識察人的長處,依勢擇人,就能不失時機的贏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正是今天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正在汲取的用人之道。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當深陷危機、瀕臨破產的時候聘請了李·艾科卡,希望他能夠力挽狂瀾。艾科卡接受了聘請,並自此開始了“通往頂峰之路”的艱難跋涉,充分展示了扭轉乾坤的非凡謀略。
艾科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這危機的情況下啟用適當的人才。艾科卡毫不手軟地先把公司的一些身居高位而毫無建樹的平庸之輩,一概撤掉,接下來又連“挖”帶拉先後從福特公司搜羅到數名得力幹將。
第一個被他“挖”過來的是福特公司委內瑞拉子公司的總經理傑拉爾德·格林沃爾德。這個人有著機敏的頭腦和實幹精神,善於逆水作戰。第二個被他請來的是早已離職退休,65歲的原福特公司副總裁保羅·伯格莫澤。此人在福特公司副總裁的職位上幹了30年,既埋頭苦幹,又足智多謀。艾科卡意在借助他的豐富經驗來扭轉當時的不利局麵。第三個是由格林沃爾德舉薦而來的史蒂夫·米勒。米勒過去是格林沃爾德手下主管財務的得力助手,被艾科卡稱為“當家理財的一把好手”,正好解決當時混亂的財務管理問題。第四個是在艾科卡手下幹了24年的哈爾·斯帕利奇。此人其貌不揚,但謀略水平高,預測能力強,能料知三四年以後市場上最需要什麼樣的汽車,可以使公司在擺脫目前困境後還能保持可持續性發展。
艾科卡把握了時勢,並分析了態勢的發展趨勢,研究了自己內部與外部的條件,權其利弊得失,確定其最佳的用人方式。終於扭轉了乾坤。
《孫子兵法·勢篇》中講道:“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依勢。”中國卓越的領導者們都將主導思想放在依靠、運用、把握和創造有利於自己取勝的形勢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將吏,因此他就能從全局態勢的變化出發,選擇適於擔當重任的人才,從而使自己取得決定全局勝利的主動權。現代企業的領導者也應該不僅看中招攬人才,更要善於對人才因勢利導,能夠依勢擇人。
雖然說中國人講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之道,但是中國人的信任並不是盲目的,而是強調一個“合理”。管理者既要牢牢地掌握著一切大權,又要敢於充分放權,在放權之後既要給予充分信任,又要能夠做到心中有數,該信的時候信,不該信的時候就不信,力求做到用而有度,隻相信到合理的地步。
武則天的時代前承“貞觀之治”,後啟“開元盛世”,處於唐王朝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從垂簾聽政之前到登基以後,武則天為了排除朝廷內外的嚴重阻礙,曾殺掉、放逐了一些當朝的大臣,鎮壓了徐敬業等人發動的武裝叛亂,並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皇太子李弘和李賢。稱帝後,她清醒地意識到豪門貴族中的反對派還大有人在。為了徹底壓製住這些反對者,不讓他們有抬頭喘息的機會,武則天扶植胡元禮、周興、來俊臣等一班酷吏,授予他們大權,利用他們來對付所謂“謀反”的人。武則天手中握著酷吏這把刀子,隨時可能會對大臣的生命帶來威脅,迫使他們服服帖帖,不敢有絲毫不敬的行為。
武則天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打擊政敵、鞏固地位、改善政治而施行的。但是武則天在打擊政敵武則天像的時候也注意對酷吏這把刀的用而有度,該信的信,不該信的不信,並不完全聽信他們。有一次,酷吏來俊臣誣告大臣狄仁傑等七人,想置他們於死地。武則天了解到這些人並沒有謀反……就下詔把他們釋放了。雖然來俊臣等還要堅持自己的主張,武則天卻始終置之不理。
在任用酷吏的同時,武則天還用著另外一批為人正直、秉公執法的廉吏,如徐有功、杜景儉……李日知等。他們擁護武則天,但是不陷害好人,不製造冤案,並且能堅持公道,抵製酷吏的胡作非為。酷吏們製造了冤案,徐有功等還多方設法給予平反,救活了許多人。
有一次,酷吏胡元禮想判處一名囚犯死刑,大臣李日知堅決不同意,兩人反複爭論。胡元禮說:“隻要我胡元禮不離開刑曹(審判案件的官署),這個犯人就別想活命!”李日知針鋒相對地回答:“隻要我李日知不離開刑曹,就不能讓這個犯人死去!”兩人的爭執最後交武則天來決斷,武則天最終采納了李日知的意見,赦免了那個犯人的死刑。
酷吏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興風作浪。這一天,周興又在武則天麵前誣告徐有功私放逆臣,請求斬徐。武則天在沒有弄清事實真相之前不肯判徐有功死罪,隻是免了他的官職,過了不久,經調查證明徐有功沒罪,武則天就又任命他為侍禦史。
授權是必要的,但必須要看對象。武則天在不得已使用酷吏的情況下力求做到用而有度,該放的權放給他們,但是又不偏聽偏信,合理的聽,不合理的不聽,對他們進行適度的製約。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用人上與武則天有某種類似的做法。
尼克鬆通過霍爾德曼、埃利希曼、基辛格和舒爾茨四人逐漸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下,但同時尼克鬆也知道,他手下這四員大將各有神通,又占據關鍵職位,天長日久,他們會不會擅越職權,謀取私利呢?他們的不忠行為不但會使白宮陷入癱瘓,而且一切政治毀譽將記在總統名下,作為肇事者的他們則用不著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尼克鬆對他們不能不信,但是又不能全信。因此,尼克鬆在放權的同時也不得不留一手。為防止以上局麵的出現,他在霍爾德曼、埃利希曼、基辛格和舒爾茨之間采取相互牽製的策略,利用他們中間的相互競爭甚至嫉妒來維持他們之間的平衡。另外,他通過引入新的“SOB”來製約他們。
白宮班子運轉近一年之後,查爾斯·科爾森來到白宮,此人善於察言觀色,領悟上司的旨意……尼克鬆很快就從他身上發現了新的輔助作用。霍爾德曼、埃利希曼等老人熟知尼克鬆的脾性,如果總統的某些命令在他們看來是不明智或有損於他本人的,他們往往拒絕執行,而科爾森卻是尼克鬆能隨時召來處理一些別人不願處理的棘手事務的新夥伴。
白宮裏的第五套班子在尼克鬆的支持下不斷擴大。 表麵上,科爾森要受霍爾德曼領導,但實際上他是直接向總統負責的。霍爾德曼力圖把這套班子抓在自己手裏,但尼克鬆常常繞開他……後來連基辛格、舒爾茨和埃利希曼都發現,根據總統的具體指示,科爾森把手伸進了他們管轄的一些重要領域。
不可以全信,也不可以不相信,這是中國管理者在對大多數下屬授權時所采取的心態,畢竟……世界上真正能至忠至烈的人又能有幾個呢?更何況是在今天這個名利紛爭的社會裏。尤其是在不得不任用一些本來就心術不正的人的時候,那就更需要有度了,全聽全信就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一點都不信就根本達不到原先的目的。俗話說,現代企業裏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中國的管理者在不完全了解屬下的時候往往是用而有度,對下屬隻相信到合理的地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在充分了解、把握一個人之後才會大膽放權,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用人不疑”。
中國的管理者始終相信:人才都是逼出來的,越多的挑戰,越能加速一個人成為有用的人才。但是就好像小樹苗一樣,開始的時候總要小心嗬護,中國的領導者在授權的過程中逐步訓練下屬。開始的時候授小權,漸漸地讓人才得到磨煉,一旦時機成熟,就把權力在最關鍵的時候授給他,讓他在危機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以此來磨煉他們,以便使他們更快速的成長起來,早日成為可用之才。
曾國藩在給下屬授權的同時,就注意給他們一點一點地增加壓力,促其奮進。1859年,李鴻章投奔曾國藩,以圖發展。師生相見,曾國藩十分高興,兩人暢談國家大事,多有相同之處。曾國藩曾多次當眾誇獎李鴻章天資聰明,文才出眾,且胸有大誌,非常人可比。但剛開始的時候,曾國藩卻並沒有給李鴻章分配重要的職務,隻是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文書,並給他派下大量瑣碎繁重的工作,而且一天重似一天。李鴻章原本就心高氣傲,恃才傲物,時間一久,就漸漸顯得不耐煩了。
一次,曾國藩把李鴻章叫到身邊說:“你來到我這做事,我有話要告訴你,我這裏隻崇尚一個‘誠’字。”說完就揚長而去。李鴻章細細琢磨了之後,終於理解了老師的用意。曾國藩曾國藩(1821~1872),“湘軍”的創辦者,曾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他積極倡導洋務運動,因戰功顯赫,被譽為同治“中興名臣”。
就是要打消他的傲氣,幫他改掉生活懶散、沒有規律的毛病,通過增加壓力,逼他奮進,腳踏實地地為人處世,以完善自己。從此,李鴻章不再抱怨文書之職卑賤,並開始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曾國藩這樣給下屬壓擔子,逼其改掉缺點的做法,使李鴻章逐漸老成起來,心浮氣躁的毛病改掉了,而成為一個思考謹慎、富有條理的賢才,不斷顯示出他的才華。
1860年,太平軍在攻破清朝的江南江北大營後,又迅速占領了江蘇,上海岌岌可危,上海一旦失守,整個形式就極為不利了,此時急需有人去保衛上海。這件事事關重大,究竟派誰去呢?曾國藩毫不猶豫地起用了李鴻章。李鴻章一時覺得很意外,自己一下子從不起眼的文職轉為至關重要的將職,責任又如此重大,自己能勝任嗎?其實李鴻章在不斷地磨煉中早已能獨當一麵,曾國藩就是要把這副擔子壓在他的身上。曾國藩命令李鴻章立刻招收精兵五千,奔赴上海,一切事宜均由他裁斷,但是隻許勝,不許敗。李鴻章心裏也沒底,但是已沒有退路,隻好硬著頭皮接受了任務。李鴻章果然沒有辜負曾國藩的良苦用心,他對軍隊了如指掌,對將帥的特點也如數家珍,他的才能在作戰的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不久……就帶兵攻打下蘇州府,擴充了軍隊實力。李鴻章最後官至中堂,並因“興辦洋務”在曆史上留名,這和曾國藩悉心栽培、苦壓重擔、逼其成才是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領導者給下屬臨危授命,壓擔子是發揮下屬潛力的重要方式。曾國藩在壓力中委以李鴻章重任,不僅挽回了大局,也使李鴻章最終成為了朝廷的棟梁之才。拿破侖也說過:“最難的倒不是選拔人才,問題在於選拔之後,怎樣使他發揮才能到極限。”
1804年初,警察總監不經意地抓到了兩個保王黨的匪徒。一審問,兩個家夥又不經意地泄漏了一個天大的機密:
“是的,長官,畢修克利大人和卡特溫塔大人,不,兩個兔崽子要暗殺第一執政!”
“對,長官,我揭發那兩個混蛋的罪惡,他們製定了絕密又周詳的計劃,雇請了很多很多有名的神槍手……”
整個王宮一下子混亂起來,衛隊人馬進進出出,像路易十五時代一樣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崗哨,王宮附近的幾條大街上,也派了不少警察日夜不停地巡邏。更有不少的秘密警察和反暗殺別動隊的士兵上街,四處搜尋嫌疑分子,不住地抓人和拷問。
結果呢?好幾個監獄都快裝滿各種保王黨人和保王黨嫌疑犯,以及一些地痞、流氓,可是真正的凶手卻連毛都沒找到一根。連拿破侖和手下的無數將領心裏都忐忑不安起來:凶手在哪裏?暗殺計劃是怎樣的呢?拿破侖會不會被殺死?波拿巴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雖說加強了戒備,可腦袋裏的那根弦卻一天比一天繃得更緊。但是,拿破侖似乎並不在意,他仍然要參加各種活動,如宴會、舞會、閱兵等等,他甚至還要到公眾中間去發表演說。警察總監富歇在一旁可忙壞了,又驚恐不安,生怕執政官發生了不測,自己難以交差。
這一天,拿破侖決定到廣場去,他要舉行慣例的閱兵式。富歇又嚇壞了,聞訊極力勸諫:“也許有暗殺計劃,這樣太冒險了!”
拿破侖雙眼一瞪,又把訓斥的樣子擺了出來,堅定地說:“我有我的工作,你有你的天職,閱兵絕對要如期舉行,你和警察們也要絕對地負責我的安全。”
閱兵還是順利舉行了。富歇派人清查了受閱部隊裏的一切有過不良表現的人,對於參觀的公眾和官員隨從也進行了嚴格的審查。除此以外,警察們還想出許許多多的防衛措施。拿破侖卻一點也沒有過問,他照常趾高氣揚地發表演說,接見要員和普通市民,好像對暗殺計劃一無所知似的。
就在閱兵式結束的那天晚上,富歇獲得了特大喜訊,保王黨匪徒被捕了!在巴黎的聖東安區……幾名秘密警察搜尋到正在密謀的保王黨人。一經逮住,幾十名暗殺計劃的策劃者及實施者就全部歸案了。幾次審問,終於弄清楚了:這些家夥先是準備在第一執政的馬車底部安炸彈……後來又試圖炮擊拿破侖住所的原法王王宮,還緊鑼密鼓地籌劃槍殺在議會演說的拿破侖。
事隔幾年後,拿破侖回想起這次暗殺計劃時不無感觸地對身邊人員談道:“我不是很緊張,但是我深知警察們會有辦法的,如果像老謀深算的富歇這樣的人都沒有辦法的話,誰又能行呢……但是既然我把權力交給了他們,他們就必須承擔責任,壓力越大,他們就越能在最大限度內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才可能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務。我總是在努力讓各個部門的人充分發揮才能,讓他們永遠忘我地投入工作。”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古訓道明一條真理:如果人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沒有外界壓力,那麼他的生命力就必然會萎縮。同樣,對於員工來說,一旦工作沒有什麼壓力……生活安穩,他們就會滿足於這種安逸的生活而不思進齲這既影響了下屬原有潛力的發揮……使之失去成為最優秀人才的機會,同時,更影響集體事業最大程度的發展。一般講,工作難度比承擔工作者平時表現出的個人能力大些,使其產生壓力感,他們完成工作後才會有成就感。中國的管理者,總是讓自己的下屬擔起責任,防止他們得過且過心理的產生,采用給下屬壓擔子的方法給他們增加壓力,以促進其積極進娶不斷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很明顯,人的潛力有多大,就看壓力有多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