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龐大的企業,自己卻很少過問每筆生意的成敗,每日養精蓄銳,在自己喜歡的花園中耕耘,真可謂瀟灑人生。
他看重人才的作用和價值,根據人的能力,充分放權。就是在企業最興旺時,他每年都要花一半的時間在國外奔波,尋找信息,開發市場,聯係國外業務,保證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在這期間,他基本上不會幹涉下屬的工作。事實證明,他的放權並沒導致自己權力的失靈與企業內聚力的減弱,相反,環隆集團事業蒸蒸日上,年輕企業家不斷實踐,經驗不斷豐富,成為環隆的骨幹,支持著企業的發展壯大。
中國的管理者不僅善於給部下授權,而且出手大方,很少小家子氣。一旦把權力交給了下屬……就會放手讓下屬去做,盡心盡力地支持他,而不是任意幹涉或阻撓。即使下屬在執行過程中有所偏差,管理者也會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再尋求解決。一放到底,這是中國管理者放權的一大特點。
《孫子兵法》裏說道:“將能君不禦”。領導就好比樹根,下屬就好比樹幹,樹根就應該把吸收到的養分毫無保留地輸給樹幹。領導者授權後,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幹預,事無巨細勤過問。隻要下屬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授權後,就應允許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權,下屬職權範圍內的事讓人家說了算。隻要不違背大原則,大可不必過問,不要隨意進行牽製和幹預。“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我國古代用人的一項重要原則,曆代明主對此都非常重視。
自古以來,曆代成就大業的帝王,有諸多因素,而用人不疑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孫權信任諸葛瑾就是一個例證。
孫吳諸葛瑾(公元174~241年),字子瑜,琅邪陽都人,諸葛亮的兄長。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於隆中躬耕隴畝,後經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為其所用;其兄諸葛瑾,避亂江東,經孫權妹婿弘谘薦於孫權,受到禮遇。初為長史,後為南郡太守,再後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瑾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後中傷他明保孫吳,暗通劉備,實際上是被他弟弟諸葛亮所用的。一時間,謠言四起,滿城風雨。孫吳名將陸遜善明是非,他聽說後非常震驚,當即上表保奏,聲明諸葛瑾心胸坦蕩,忠心事吳,根本沒有不忠之事,懇請孫權不要聽孫權信讒言,應該消除對他的疑慮。孫權說道:“子瑜與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徹。對於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義的事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不說。劉備從前派諸葛亮來東吳的時候,我曾對子瑜說過:‘你與孔明是親兄弟,而且弟弟應隨兄長,在道理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你為什麼不把他留下來呢?如果你要孔明留下來,他不敢違其兄意,我也會寫信勸說劉備,劉備也不會不答應。’當時子瑜回答我說:‘我的弟弟諸葛亮已投靠劉備,應該效忠劉備;我在你手下做事,應該效忠於你。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一個道理。’這些話,足以顯示出他的高貴品格,哪能出現像所流傳的那種事呢?子瑜是不會負我的,我也決不會負子瑜。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辭虛妄的奏章,當場便封起來派人交給子瑜,我並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在信中論述了天下君臣大節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動。可以說,我和子瑜已經是情投意合,而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絕不是外麵那些流言蜚語所能挑撥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對我的一片真情實意。這樣……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過去一樣,也交給子瑜去看,也好讓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孫權重用諸葛瑾,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讒言,但因孫權了解諸葛瑾,所以沒有因為讒言而懷疑諸葛瑾,而是對其更加信任,他該做什麼還讓他做什麼,從不加以不必要的幹涉,既然放權給他,就充分地信任他,不無端的猜疑。作為一個執政者,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聽到讒言就對其下屬不予信任,朝令夕改,今天讓下屬做,明天又不讓下屬做,下屬這麼做,他又讓那麼做,這樣的話,隻會敗壞了自己的事業,導致身敗名裂。 北歐航空公司董事長卡爾鬆大刀闊斧地改革北歐航空係統的陳規陋習,就是靠充分放權,給部下充分的信任和活動自由。
開始時,卡爾鬆的目標是要把北歐航空公司變成歐洲最準時的航空公司,但他想不出該怎麼下手。卡爾鬆到處尋找,看到底由哪些人來負責處理此事,最後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人眩
於是卡爾鬆去拜訪他:“我們怎樣才能成為歐洲最準時的航空公司?你能不能替我找到答案?過幾個星期來見我,看看我們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幾個星期後,那個人約了時間來見卡爾鬆。卡爾鬆問他:“怎麼樣?可不可以做到?”
他回答:“可以,不過大概要花6個月時間,還可能花掉你150萬美元。”
卡爾鬆插嘴說:“太好了,說下去。”
那人嚇了一跳,繼續說:“等一下,我帶了人來,準備向你彙報,我們可以告訴你到底我們想怎麼幹。”
卡爾鬆說:“沒關係,不必彙報了,你們放手去做好了。”
事後有些主管就悄悄提醒卡爾鬆,“您什麼都不要求,什麼都不問,就任憑他們獅子大開口,這樣下去他們的胃口會越來越大,今天是150萬美元,過兩天還會找各種理由回來再要求追加投資的,您可不能太信任他們了,不如派個人去盯著?”卡爾鬆聽了之後隻是笑笑,並沒有采取什麼措施,也從來不打聽他們究竟做得如何了。
大約4個半月後,那個人請卡爾鬆去,並給他看幾個月來的成績報告。當然這時他們已經使北歐公司成為了歐洲第一,但這還不是他請卡爾鬆來的惟一原因,更重要的是他還省下了50萬美元,總共隻花了100萬美元。
授權者不能權力欲望很重,抓權不放,認為授出某些權力,自己就失去某些權力,隻信自己,不信他人,事事都要管,這種領導貌似權重,其實權力最校現代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管理者就十分看重以信用人,即用人不疑。給屬下以充分的信任,讓他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既委人以事,就要有放手讓權的氣魄。如果領導者對部下不放心,放權之後常常橫加幹預、指手畫腳,必然造成管理混亂。“將能君不禦”才是最高明的領導之術,是幹大事、成大事的精明策略。
領導者的才幹,就是知人善用。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劉邦擇將,三人而已,這就是領導的奧妙。“伯樂”與“千裏馬”的關係,可謂人人皆知,但不見得人人都能用。管理學家德魯克說過:“人的長處,才是一種真正的機會。”大凡高明的領導者無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長處運用為機會,善於識察人的長處,並能用得恰到好處,這樣就能不失時機的贏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正是中國管理者們由古至今一直在學習汲取並不斷實踐的用人之道。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統兵攻曹,當時曹守軍隻有7000人,而吳軍卻有10萬之眾。出人意料的是曹軍守將不僅把合肥守得固若金湯,而且還取得了反圍城的重大勝利。曹軍勝利的關鍵就在於曹操不僅知人,而且善用。曹操在這場戰役中派出了張遼、樂進、李典這三員大將,讓他們三人聯合固守合肥,進行抵抗。
曹操親自為這三員大將定下了作戰方略,要求曹操畫像三人務必依計行事。這個戰略就是:如果孫權來了,那麼張李二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保護城池,不得與之交戰。三位將軍嚴格施行了曹操的作戰方略,果然取得了勝利。曹操為什麼這麼安排呢,原因就在於他對手下的大將十分了解。曹操知道,張遼“武力過人”;李典“有雄氣”,善於和別人協同作戰,卻不與別的將領爭功;而樂進雖然個頭矮小,但卻十分有膽略,他與張遼、李典“統禦師旅,撫眾則合,奉令無犯,當敵製決,靡有遺火”。曹操根據他們各自的長處委以重任,對誰應戰,誰應守城進行了合理地安排。通過對將領的合理安排,最終以少勝多。可見,取勝的關鍵並不是兵力的多少,而是在於將領精不精,有沒有把他們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讓他們充分發揮出各自的才能,讓一加一永遠大於二。
一個人往往在某一方麵有突出的才幹,最適合於某項特定的工作,揚其所長,用其所能,則可以成為人才;抑其所長,用其所短,那就隻能是一個庸才。一個領導者倘若埋沒了一個人最有價值的長處,反而使用其短處,就是對人才的摧殘與毀滅,同時也是對國家事業的摧殘和毀滅,是最大的不仁、不道。由此可見,善於識才用才的人,他本身就是一個人才大略者;反之,他就是一個無才無略者。一個人的最大長處可能隻有一個,但其產生的價值效益卻大得無可估量。曹操就是充分發揮了各人的長處,把每個人安排地恰到好處,因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勝利。
當然,在古今中國這樣的“伯樂”不計其數,國外也不乏其人。美國南北戰爭初期,林肯曾選用過三四位將領,之所以選擇這幾位將領,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犯過重大的過錯……大家都覺得這幾位將領雖無大功,卻也沒有什麼大過,四平八穩的,應該還算比較妥當。
可是在接下來的戰役中,這幾位將領並沒有顯示突出的軍事領導才能,又加上分頭作戰,實力就更顯得薄弱,以至於他們所率領的軍隊都被南方的將領率兵各個擊敗,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林肯接受了這一次的教訓,決定起用嗜酒貪杯卻能運籌帷幄的格蘭特擔任總司令。當時就有人出來極力勸阻。林肯卻說:“如果我知道他喜歡什麼酒,我倒應該送他幾桶,讓人家一起共享。”格蘭特果然不負眾望,在戰役中不僅英勇善戰,而且智勇雙全,把南方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多次取得關鍵性戰役的勝利。正是由於林肯對格蘭特的任命,才使南北戰爭發生了根本的轉折。
從曆史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中國的領導者們堅持牽牛就牽牛 鼻子……麵對著不同秉性的下屬,總是先摸透他們的性格,因為隻有這樣,以後才可能輕鬆自如的在談笑間“揮斥方遒”。正是因為中國的領導者們都努力讓自己具有更強的辨才能力,睜大眼睛,把“千裏馬”挑出來,然後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給他們任務,形成“靠人才打天下”的格局,所以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沒有人才的單位,必然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又怎麼會有前途呢?企業要發展就要靠人才,人才在哪?就在領導者的辨才眼力中!
古人常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就要求領導者能夠審時而度勢,即審察時機,忖度形勢。對於中國的領導者來說,這審時度勢與用人息息相關。他們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最重要的是能夠依勢擇人,根據不同的形勢,選用不同的將才,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諸葛亮權衡利弊用關羽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孫劉聯合於赤壁破曹之後,關羽像曹操取道從華容道逃走,走不多遠,忽然在馬上揚鞭大笑。眾將領問道:“丞相為何大笑?”曹操回答說:“人家都說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我看之,到底還是無能之輩。若在此處設下伏兵,我們就都束手就擒了埃”
曹操的話還沒說完,隻聽見一聲炮響,兩邊有五百名校刀手已經一字排開,為首的大將諸葛亮像正是關雲長,跨著赤兔馬,提著青龍刀,正好截住了去路。曹軍見了,魂飛魄散,麵麵相覷……曹操眉頭一皺,說道:“既然如此,隻好決一死戰了!”眾將領們卻說:“即使我們不膽怯,可是馬力已乏,又怎麼能再戰呢?”程昱想了想,說道:“我素來知道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卻不淩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曾經對他有恩,現在隻要您親自說出來,就一定可以逃脫此難。”
曹操采納了程昱的計策,騎馬向前,向著關羽施了一個禮,然後說道……“將軍別來無恙!”關羽也還了個禮,回答道:“關某奉軍師的命令,在這裏已經等候丞相多時了。”曹操說:“曹操兵敗勢危,到了這裏已經沒有別的路了,希望將軍能夠顧念昔日之情。”關羽答道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但是已經斬了顏良,殺了文醜,解了白馬之圍,報答了您的恩情。今日之事,又怎敢以私廢公呢?”曹操說:“你還能記得五關斬將之時的情景嗎?大丈夫當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難道不知道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關羽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往日曹操的許多恩義以及後來五關斬將之事,怎麼能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心中就更是不忍。於是勒回馬頭,對眾軍說:“四散擺開。”這分明就是放曹操一馬的意思。曹操看見關羽掉轉馬頭,便和眾將一齊衝了過去……等關羽再轉回身來的時候,曹操已經和眾將領衝過去了。放走曹操後,關羽大喝一聲,嚇得剩餘的曹軍都下了馬,跪在地上大哭。關羽又不忍了。正在猶豫的時候,張遼騎馬到了。
關羽見了張遼,又動了念舊之情,最後隻得長歎一聲,全部放了過去。後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隻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諸葛亮料定曹操大敗之後必定會從華容道逃走,因此派誰去擔當此路守將要任,事關重大。
諸葛亮為什麼最終選定了關羽而不是張飛呢,難道他這一次是用人失誤了嗎?事實並非如此……從大局上考慮,諸葛亮認為此時若把曹操殺掉,局勢將會更加混亂,變得難以收拾,不利於“三分天下”戰略方針的實現,於是就產生了“捉而放之”的戰略意圖,但是又不能明言……諸葛亮深知關羽乃是“忠義”之士,於是派他去守關,這樣就收到了“一箭雙雕”之效——既把曹操捉住了,給予他必要的教訓,同時又把他放了,使得關羽不負恩怨分明、忠心仁義之名。若換上張飛,就有可能壞了大事。諸葛亮選擇關羽正是依勢擇人,並借此創造了決定未來全局戰略的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