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製度有三大最基本的特征:領主、封臣和采邑。領主是擁有土地的貴族,封臣是擁有領主所分封給他們土地的人,而這些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為領主戰鬥,作為對領主給予采邑的回報。領主、封臣和采邑之間的關係與責任構成了封建製度的基矗
“封建”一詞,自有部族戰爭以來就已有雛形。但封建製正式起源於何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其中支持始於西周者最多。周人滅商之後,卻明白地進行過至少兩次大規模的“封土建國”活動,此即中國的“封建製”。在古代中國,領主就是王,“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各地諸侯即為封臣,諸侯有向王朝貢,保衛王都的義務,正是因為這種義務的存在,才有當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上演。由天子分封的大小諸侯盡管對周王室承擔 必要義務,但在其封地之上,享有相當完整的管理權,而周天子對諸侯內部事務是沒有多少幹預權的。
“封建製度”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即“封”土而“建”國;在文獻中“封建”即“分封製”。“封建製度”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製度,在“封建製度”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隻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即相當於中世紀歐洲諸王國與羅馬教廷的關係,即現代意義上的聯邦的基矗周王是共主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禹為最後的氏族共主)。
到戰國時代,這一套封建製逐漸陷入危機,王室衰微,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各自都建立起了王權專製製度,“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麵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諸侯混戰,“封建製度”被破壞。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依據法家理論,拒絕封建製而采用郡縣製,自稱“始皇帝”,實行君主集權,把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一個人手中。而這種集權正是封建製所不可能有的。
在中國傳統政治話語中,“封建”與“郡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安排。秦漢、隋唐、明清之際的賢哲們一直在討論二者的優劣得失。這樣的討論讓人以為封建、郡縣僅僅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兩種不同安排。但其實,仔細地探究相關論述就會發現,它們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體,其對於權力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先“登堂”,再“入室”
“堂”是前堂,“室”是內室,這很簡單,一看就明白。一個又是“登堂”又是“入室”的人,如果不是房子主人,那肯定就是“梁上君子”了,“入室”後邊常見的不就是“搶劫”了嘛,報紙上多著呢。
要說“登堂入室”的人是君子,倒也能扯上些關係,但要說是梁上君子,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首先來看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原本是孔子說其弟子子路,學問不錯,隻是不夠精深。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幹淨,故孔子說他隻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登堂”與“入室”是孔子口中做學問的兩種層次,先“登堂”後“入室”,而至大成。並不是我們想當然的入室行竊,我們的梁上君子們,也還不夠資格享用孔老夫子的這句“金玉良言”。
淑女、佳人、美人的愛情派對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渺渺兮餘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這都是古人思慕意中人的詩句。在今人的眼裏,淑女、美人、佳人,肯定都是美女。盡管都是美女,但是環肥燕瘦,千人千麵,淑女、美人、佳人,三者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正是這一區別,讓她們選擇了不同的愛情對象。
淑女配君子:自古以來,“淑女”的修飾詞最常見的是“窈窕”。“窈窕”一詞,大家都容易誤解為身材修長,三圍符合標準,其實“窈窕”是指文靜而美好,跟身材沒有任何關係。“淑女”是指善良的女子。古代對官員妻子的誥封有“淑人”的封號,屬三品,即是從道德上的肯定,心地善良,跟相貌同樣沒有任何關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就是——文靜善良的女子是君子的佳偶。淑女是指賢淑優雅的女子,君子是儒家學說中理想的人格典範,富有完美的道德和人格,這種人格是儒家“仁”的觀念的具體落實,所以君子和淑女理所當然就成為了天生的一對。
佳人配才子:佳人雖然也是指美人,但它和美人的最大區別在於美人主要指容貌,佳人則主要指性情和體態,因為“佳”有“善”的含義。佳人既要體貌美麗端莊,又有一定的道德要求。“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超凡脫俗和再難得到是“佳人”的兩大特征,因此佳人常常用來指懷念的女子或者理想中的女子。才子都是文人,傳統文人總是儒家道德下的浪漫者,而“佳人”的這兩大特征正好滿足了儒家思想浸淫下才子們的浪漫情懷。
美人愛英雄:“美人”在世人眼裏更多的是用“角色”來形容,她偏重於指形貌好看、漂亮的女子,這種女子的最大特點就是美麗,至於道德是否高尚,心地是否善良,則沒有硬性要求。在曆代文學作品中,“英雄救美”是久盛不衰的情節。英雄是體格健壯,人格力量強大,戰功赫赫的外向型人物。英雄的偉岸挺拔與美人的風華絕代互相映襯,共同構成了愛情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美女如雲,千萬可別挑花了眼,環肥燕瘦,各有所別,愛情的派對裏,淑女、美人、佳人,名花各有其主,可不要點錯了鴛鴦譜。
“凱旋”時的尷尬
凱旋,是我們都最希望得到的結果。因為隻有凱旋了,我們的付出才有了價值,被人認同;我們的笑容才更真實,慶祝才更盡興。
但是,盡管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凱旋的結果,但在享受這個結果的時候,卻常常鬧出點小笑話——把凱旋給用錯。
例一:熱烈歡迎航天英雄勝利凱旋。
例二:歡迎運動健兒凱旋歸來。
這兩個例子我們肯定都不陌生,翻翻某些報紙雜誌或許還能找到它們的身影。我們也許並沒有懷疑過它們的正確性,並且自己也這麼使用著。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凱旋”的解釋是勝利後回來。在古代,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凱,即勝利的意思,旋,就是歸來。也就是說,“凱旋”的意義構成中已經包括了“勝利”和“歸來”,因此使用“凱旋”的時候,不管是前麵加“勝利”還是後麵加“歸來”、“而歸”,都是畫蛇添足。
報刊雜誌的普遍性錯誤
“報刊雜誌”,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說法,隨便打開網頁,或者翻開報紙,都能很容易地找到這個詞的身影。這個詞是如此的普遍,普遍得說它是個錯誤都覺得有點心虛了,但事實就是如此,這個詞就是個錯誤。
翻開字典,我們可以發現對“報刊”解釋是“報紙期刊的總稱”。也就是說,“報刊”是一個總稱,本身就包括了“報紙”和“雜誌”兩種刊物了。人們早已習慣的“報刊雜誌”其實是一種範圍不清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報紙雜誌”。然而,在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權威機構在內的媒體上卻經常出現“報刊雜誌”的說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讓“啟事”遠離“啟示”
在學校的公布欄裏,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貼著什麼“招領啟事”“尋物啟事”之類的,找工作的人則會經常注意一些報刊或網站上的招聘啟事。看得多了就會發現,有很多不是寫成“啟事”,而是寫成“啟示”。兩個詞讀起來一樣,是不是用起來也一樣呢?
答案當然不是了。“啟事”,是為了公開聲明某事而登在報刊或牆上的文字。這裏的“啟”是“說明”的意思,“事”就是指被說明的事情,比如“招領啟事”、“尋人啟事”等。而“啟示”的“啟”,則是“開導”的意思,“示”是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讓人知道。“啟示”是指啟發指示,開導思考,使人有所領悟。可見“啟事”和“啟示”的含義截然不同,二者不能通用。 報紙上的“啟示”應該是“啟事”。無論是“征文啟事”,還是“招聘啟事”,都隻能用“事”字,而不能用“示”字。然而,在一些報刊上卻經常看到“征文啟示”、“招聘啟示”之類的文字,這些顯然是錯誤的。
“危言”的分裂人格
有個成語叫做“危言危行”,現代對“危言危行”的解釋是“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危言即正直的話。這使我們不免會想起另一個成語——危言聳聽,這就有疑問了,正直的話為什麼會“聳聽”呢?兩個“危言”的區別又在哪裏?
“危言危行”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四書章句集注》雲:危,高峻也。孫,卑順也。於是我們知道“危言”是指高潔的話,也就是正直的話。“危行”不是指如暴力革命、以惡抗惡般的危險行為,而是君子不隨波不媚俗的高潔品行。無論邦有道無道,“危行”都是必須的,而“危言”隻能對願意聽言語的人才能發生效力,也才有必要。因此,“言孫”並不是怯懦,而隻是為了確保“危行”的可能。同時,這也體現了傳統儒家的一個基本思想,即在言語與行為之間,更重視行為及其後果。
“危言聳聽”出自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在這裏,“危言”不再是正直的話,是使人吃驚的話。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一個臉孔,兩重人格的現象,在中國語詞中屢見不鮮。能否透過這張臉準確的抓住其本質,就得靠我們平時的積累和留神了。
“望其項背”,到底追不追得上
“望其項背”出自清代汪琬的《與周處士書》:“言論之超卓雄偉,真有與詩書六藝相表裏者,非後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項也。”意思是說,其言論很精彩,不是後代文人所能超越。
在平常運用中,我們會發現人們常常使用“望其項背”來表示一個人或事物的遙遙領先,但其用法不盡相同,難免有誤。在此就來探討一下這個成語的用法。
從字麵上來理解,項是指頸,整個成語的意思就是說看得見前麵人的頸項和後背。既然看得見,那就是落下不遠了;既然落下不遠,那就是應該能趕上了。所以“望其項背”的本意就是說能趕上。
但事實是,一般使用“望其項背”都是用來形容趕不上,因為“望其項背”隻出現在否定句中。如汪琬的原文就是“非……所能望其肩項”,此外還有“不是……所能望其項背”等等,正是這種否定句式的介入,使得最後句子的意思恰好與“望其項背”截然相反。
不要“首鼠兩端”
“首鼠兩端”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原文為: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禦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說的是漢武帝時期,丞相田蚡欲殺灌夫,魏其侯竇嬰向漢武帝上書申訴,兩人最後互相攻訐,吵得不可開交。漢武帝也難於決斷,就叫大臣們發表意見。禦史大夫韓安國(長孺)兩不得罪地說:“魏其侯說,灌夫平時有功無過,酒後失言,不應當陷於重罪,這話是對的。丞相說,灌夫胡作非為,危及國家。這話也不錯。究竟怎麼處理,還是憑陛下聖明定奪!”退朝後,田蚡坐車離宮,在宮門口看見韓安國正在前麵走,就叫他上車同行,埋怨他道:“長孺!你應當同我一起對付那個禿翁(指竇嬰,譏辱他沒有官職),為什麼首鼠兩端呢?”
“首鼠兩端”在古代書籍中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後漢書·鄧訓傳》作“首施兩端”,《西羌傳》又作“首尾兩端”。《三國誌·吳誌·諸葛恪傳》又有“緩則首鼠”的說法。有人把“首鼠”解釋為遲疑。還有人說“首鼠”和“首施”,都是“躊躇”的音變,“首鼠兩端”或“首施兩端”,其實都是“躊躇兩端”的意思,也就是又想顧頭又要顧尾、躊躇遲疑的意思。一般情況下“首鼠”兩字的解釋為:“首鼠,一前一卻也”。鼠性多疑,出洞時一進一退,不能自決,因此“首鼠兩端”就是說是進一步、退一步,又要顧這頭、又要顧那頭的意思。 比喻疑慮不決、沒有主見、畏畏縮縮,哪一方麵都不敢得罪。
不管哪種說法,“首鼠兩端”最終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形容一個人的疑慮不決,很多人不懂它的真正含義,常常將其誤解成了言行的前後不一致,這是沒有根據的。
“側目而視”不是看不起
看到“側目而視”,很多人馬上就想到“不拿正眼瞧人”,想到“門縫裏瞧人”,等等。這也難怪,從字麵上來看,“側目”嘛,肯定不是正眼了,不過這個“側目”可不是看不起人。
“側目而視”的確是斜著眼睛看人,但它不是“不屑”用正眼看,而是“不敢”用正眼看。於是又有人將它理解成是尊敬,敬畏。其實不然,“側目而視”是用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常與“重足而立”並用,出自《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使通國之人重足而立,側目而視者,無過於此輩窮凶極惡之特務人員。在此,毛澤東就用它來形容國民黨特務的窮凶極惡給國人內心帶來的恐怖。
用心良苦的“耳提麵命”
有一個成語與“耳提麵命”結構很相似,那就是“頤指氣使”,一想到“頤指氣使”的那種傲慢,那種盛氣淩人,估計很多人就會對於這個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耳提麵命”不會有什麼好感。
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確實讓“耳提麵命”很冤枉,也很無奈。因為“耳提麵命”絕對是個正麵角色,絕對的根正苗紅。
“耳提麵命”的娘家是中國文學的始源之一——《詩經》。《詩經·大雅·抑》:“匪麵命之,言提其耳。”唐代孔穎達的解釋是:“非但對麵命語之,我又親提撕其耳,庶其誌而不忘。”不僅是當麵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好讓他牢牢記祝於是後代就用“耳提麵命”來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要求嚴格。
知道了“耳提麵命”的真實身份,如果我們還將它當成“頤指氣使”來看待,那也太對不起長輩們的一片良苦用心了。
“目無全牛”好不好
如果不知道來曆,乍看到“目無全牛”,你絕對想不出它的真正含義,肯定會把它誤會成“管中窺豹”。“管中窺豹”是指從竹管的小孔中看豹,隻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 比喻隻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有時可以和略見一斑連用,比喻隻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麵或略有所得。“目無全牛”的確也是說眼中沒有完整的牛,但是它的寓意與“隻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所見不全麵”卻是相差萬裏。
《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這其實是一個寓言,講的是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見的隻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因此他的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依然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說到這,你一定恍然大悟。不錯,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也是“遊刃有餘”的來源。“庖丁解牛”、“遊刃有餘”都是形容記憶的高超,作為一個娘胎裏出來的“目無全牛”也不例外,被用來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罪不容誅”,到底該不該殺
字麵上看,“罪不容誅”總給人一種雖有過錯卻尚可容忍的感覺,這麼理解的人肯定是不在少數,而且他們還會振振有詞的說:“不容誅”嘛,還不至於被“誅”的程度。如果你也這麼認為的話,我不得不很遺憾地說,你也算是一個“葫蘆官”了。
在現代詞典中,“罪不容誅”的釋義是:罪惡極大,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形容罪大惡極。其典故出自《漢書·遊俠傳序》:“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說的是西漢時期,河內人郭解無惡不作,成為地方一霸,他非常狡猾,甚至請人出麵抗拒皇帝的命令。漢武帝對此十分不滿,下令把他逮捕歸案,辦案的官員紛紛維護他。禦史大夫公孫弘認為他“罪不容誅”,理應處死,終於漢武帝把他滿門抄斬。
知道了來曆之後,終於也該知道“罪不容誅”的人是死有餘辜的了。如果這樣的人都可以被饒恕的話,那法律製度簡直就是形同空設了。
屢試不爽,“爽”了沒有
在現代年輕人的嘴裏,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個字——“爽”。成功了,痛快了,那就是“爽”了,不然就是“不爽”。於是乎,看到“屢試不爽”,很多人肯定是不爽了。“屢試”就是試了很多次,試了這麼多次,誰還“爽”得起來?可如果是知道內情的人,“屢試不爽”對於他們來說,那才是件很爽的事情呢。
現代的“爽”和古代的“爽”是有差異的。現代人說的“爽”,有“過癮”、“帶勁”、“有趣”的意思,而屢試不爽的“爽”是差錯、失敗的意思。因此,過去講屢試不爽,是反複試驗都沒出過差錯,沒失敗,沒出問題,它出自清·蒲鬆齡《聊齋誌異·冷生》:“言未已,驢已蹶然伏道上,屢試不爽。”用現代的語言來理解,卻成了“每次試驗都不成功,不過癮”。
成語應該按古文的原意來理解,很多現代名詞不能直接用於理解成語或古語的含義。由“失敗”、“差錯”發散出去,古語中的“爽”還可作“違誤”、“失約”、“不履行”意。如《水滸傳》第四十二回:“百日之外,專望鶴駕降臨,切不可爽約”,“爽約”不是“爽快的約”,而應該是失約了。
萬人空巷,人都跑哪去了?
自從1997年高考中出現“萬人空巷”這個詞語後,很多考生都被這個“萬人空巷”給坑了一回,因此這個詞一下子知名度大增,迅速走紅。雖然大多數人還是知道它是用來形容盛況空前的,至於為什麼,卻不一定清楚。
“萬人空巷”出自北宋文人蘇軾的《八月十七複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描寫的是杭州人傾城而出,觀看海潮的盛況。對於“萬人空巷”,《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解釋為“指眾多的人都出來了,致使小巷都空了”。《漢語成語考釋詞典》解釋為“家家戶戶的人都奔向一個地方,以致街道空蕩蕩的”。《辭海》解釋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從這些解釋來看,“巷”都是被作為“街巷”或“街道”來解釋的。其實這是誤解。
《詩經·鄭風·叔於田》:“叔於田,巷無居人。”孔穎達疏:“言叔之往田獵也,裏巷之內全似無複居人。”說“巷無居人”,則可知巷為人所居之處。《說文解字》中釋“巷”為“裏中道”,釋“裏”為“居也”。《廣雅》曰:“衖,凥也。”“衖”、“巷”古時通用,“凥”今通作“居”。在這裏,“巷”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即“居”,也就是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