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的留學教育對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據台灣當局1980年的統計,返台留學生在行政機構工作的有1116人,在公營事業及金融機構工作的有1265人,在大專院校任教的有2517人,在中等學校任教的有58人,在醫院工作的有165人,在新聞界工作的有118人,在其他部門工作的有1361人。1981年台灣可以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232所大學研究所,其研究生導師多為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的返台學者。
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是祖國的神聖領土。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腐朽的清政府遭到了慘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向日本支付二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而且還把台灣全島及所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日本隨即在台灣設立總督府。從此,台灣淪為日本任意宰割魚肉的殖民地達50年。在這一時期,台灣的留學教育主要依附於日本,留學生主要是去日本留學。如台灣國民黨政權的現任“總統”李登輝,就是40年代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的肄業生。
這樣,在1976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就達3641人,比上一年的2301人還多1340人,以後又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據統計,從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間,平均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都達到5000人,10年共達52208人,這個數字比1976年以前的26年留學總人數還多1萬人。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台灣光複,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台灣同胞結束了長期受日本侵略奴役的屈辱曆史。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府退踞台灣,在特殊的曆史環境和條件下,台灣當局出於維護自身利益、鞏固其統治的需要,注重培養高層次人才,大力發展留學教育。
在留學的去向上,台灣地區的留學生主要以派往美國留學為主。如1962年至1972年,免試出國留學人數為16542人,其中赴美國留學的人數為14023人,達84.8%,這使得台灣自身的教育缺乏相應的獨立性。台灣當局亦意識到了這一局限性,開始鼓勵和特意派遣留學生到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留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