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人做事,也在潛意識裏就信奉著這一套準則。大英雄們做事,都號稱是“替天行道”,“天”到底說什麼了,“天”到底有什麼道道,誰也說不清,列位自己去想吧,反正都是八九不離十。後來不說“替天行道”了,從外國引進了一些先進性的概念,改稱“曆史規律”了,但是仍然含意模糊。不管發生什麼事,事後都可以套進“曆史規律”,但事前一定是含意模糊的。咱們中國人喜歡講辯證法。人家外國人在研究某個結果產生的原因時,總要找出最關鍵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來;咱們不這樣,咱們搞“綜合治理”,咱們講究全麵地發展地分析問題,原因是多方麵的,不是這個就是那個,要不然就是很多原因綜合導致的結果,總之就是不給出準確的答案。既然眾口難調的話,為什麼幹脆就不去做這個“調”的事呢?這是為人處世的必學科目。

我國著名人際關係研究學者曾仕強先生曾說過,把選擇權留給別人的好處有很多:

1.讓人覺得你高深莫測:無論做個什麼,千萬不要過於直接的讓別人有徹底了解你的機會,相反的,給出一個模棱兩可的說法,讓對方根本無法窺測你的內心,從而產生一種因為不了解而不敢輕舉妄動的心理暗示。

2.有時候是種變相的拒絕,但是又不會不給別人留麵子:不輕易地作出選擇,有的人就會想,這個人是不是根本就不喜歡現在所給出的選擇項,那麼我是不是再考慮一下可供選擇的東西呢?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給對方留下了很大的回旋空間,相當給對方麵子。

3.其實是最容易反客為主的一種方法:反正沒有給出什麼確切的說法,那麼一旦有什麼事情發生的話,大可說出與事實相符的想法,而且一再強調自己的正確性,打壓相反的一方。

把選擇的機會留給自己,不出頭解決問題叫圓滑。這樣做的,通常都能把事情圓滿地解決了,這便是圓通。將心比心是圓通的先決條件,多以欣賞的眼光,來體會他人的圓通,便比較容易吸取他人的經驗,而能夠迅速成長。常以厭惡的心情,來批判他人的圓滑,結果便隻是生氣的份,而失去很多學習他人經驗的機會。

準則一:不能流露出自我傾向

中國有句老話:“逢人隻說三分話”,大概的意思是說言多必失,說太多的話有時會過多的把自己的底揭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你的真實想法,很多時候會將自己置於被動的位置。這時候,看似一句若有若無的話:“隨便”、“什麼都好”之類的話,可以讓你在與人交往時,首先把自己很好的保護起來,讓別人先說出他的立場和觀點,你可以及時地察言觀色,來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準則二:學會緩一步說話

如果對方非常迫切地知道你的想法,逼你太緊的時候,切記要學會緩一步說話,轉移話題,顧左右而言他,別攤上本來不關自己的事情,盡量讓別人來猜自己的意思。具體說來有幾種方式,一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我還沒想好呢”、“我還沒決定呢”……二是反問法:“你覺得呢?”、“難道這樣不好嗎?”……三是吐露一部分自己的想法,但是把底線死死守住,比如說,“我覺得這種做法沒有什麼不妥的,但是我還想聽聽你的意見”……不管怎樣,說到底,就是讓別人先於你表明態度,你再根據別人的回答和態度表明你的觀點和角度。

準則三:該出手時就出手

打太極打個沒完那也不行,因為這麼做的原因就是想伺機而動,要不然豈不是白費苦心?一直蓄勢以待,把主動權慢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旦時機成熟,就反客為主。不流露自己的傾向也好,學著打太極也罷,都是為了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處於主動狀態。當所有的觀點和態度都明了時,是該做個決定的時候了!記住,不要優柔寡斷,不要左顧右盼,該出手時就出手,將說話主動權交給別人,將行動主動權收歸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