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曾國藩和禰衡進行比較一番,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卻不得善終;而有的人也功高蓋世、卓爾不群,卻能明哲保身,處亂世而存活得很好!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兩種人的鋒芒各自展現在了什麼地方。禰衡的鋒芒展現在他為人的外在表現力上,過強的表現欲望以及桀驁不馴的說話辦事風格為他招致了殺身之禍;而曾國藩恰恰相反,他把鋒芒用在了統領軍隊作戰上,立下了赫赫軍功,讓他有了立世之本;同時機敏的性情、審時度勢的眼光讓他保全了自己。這兩個古人的故事產生的鮮明對比,給我們的啟示再好不過了。

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和行為方式。有才華固然是好,有才華也一定要露,但是露要露得適時、妥當,時時刻刻將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隻會招致嫉妒和打擊,導致事業的失敗、人際交往的障礙,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莊子》中有一句話這樣說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句話的意思是,一般人選用木材,多選擇挺拔的樹木來砍伐;而人們都會到流出甘露的水井去打水,這樣的水井必然會先枯竭。所以,讓我們學會在社會這個大舞台中找到屬於自己安全的位置,不要做被槍瞄準的那隻出頭鳥!

準則一:“才”不外露

也許你的確智力非凡、能力卓越、超凡脫俗、學識淵博、口若懸河……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東西,見過很多別人不曾見過的場麵,這些都是你的資本。但是,擁有這些並不一定要張揚出來,時間會證明一切,證明你的實力。收藏起你的鋒芒吧,在人際交往中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積極保護自己,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周圍真心仰慕你的朋友多了,別人看你的眼神更加尊重和信任了,你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了。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美,想得到別人更高的評價,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人不自覺地會把自己的資力當做侃侃而談的談資,情不自禁地大談特談,這也是人性的普遍意識。如果實在抑製不住自我表達的欲望,就不妨換個方式表達吧!比如,在別人沒談起他的才能時,就盡量不要單方麵主動挑起話題。讓別人發表完“演講”後,你再徐徐道來,這樣就不太會給別人留下壞印象。所以,當你充滿表現欲時,可以使用小小的計策,鼓動對方:“把您的廣博見聞說出來讓我們聽聽吧!”在對方胡誇海誇的時候,你見縫插針地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這樣會給人留下知識麵寬廣又謙虛的好印象!

準則二:把個性留給自己

這個多元化的年代,個性似乎顯得格外重要,時下的種種媒體,包括圖書、雜誌和電視,都在宣言著個性精神,尤其是年輕人,更是把追求個性作為畢生的事業。他們最喜歡的一句話莫過於拉丁格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然而,作為一個社會中人,我們真的能這麼灑脫嗎?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僅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規則,警察就會來幹涉你;你走路若是不注意安全,橫衝直撞,還有可能出車禍。所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種處世的態度是行不通的。社會是一個由無數個體組成的群體,我們每個人總是和別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單獨的生存空間並不是很大;所以當你想舒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碰到別人。當我們張揚個性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我們張揚的是什麼,同時注意到別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張揚的這種個性是對他人人性的壓抑和欺負,那麼你最好的選擇是拋棄它,而不是張揚它。

社會需要個性,但那是一種被公眾所能接受的個性。隻有你的個性融合到創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這種個性才能被社會所接受;如果你的個性沒有表現出一種與我們所處世界的相容性,僅僅表現出一種格格不入的無禮,它隻能給你帶來負麵的影響。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想與社會融合,就要盡量與周圍人保持一致,這是一種成熟、明智的選擇,所以,是把個性留給自己的時候了!

準則三:得意但不要忘形

一個人是否偉大,是可以從他對自己的成就所持的評價和態度上看出來的。人生在順境和成功之時最容易得意忘形,可是這樣往往容易滋生失敗,正所謂樂極生悲。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高興太早,否則失敗會接踵而至。有些人因為順境而感到欣慰,愉快之情不時溢於言表。然而不能光顧著高興,應該想辦法維持好運。記住毛主席的一句經典名言——“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