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別人這樣或那樣的評價和議論:“他挺會來事”、“他真是個人精”、“他特明白人情世故”……這些耳熟能詳的高頻詞語,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何謂人情世故?其實很簡單,就是指為人處世的方法和道理。我國關於人情世故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文天祥在其《送僧了敬序》中寫道:“姑與之委曲於人情世故之內。”明初詩人楊基《聞蟬》一詩也提到:“人情世故看爛熟,皎不如汙恭勝傲”。而馮夢龍在《醒世恒言》的“可惜你滿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更是直接點出了人情世故的出處和意義。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過,我們的祖先不僅會把生物學意義上的基因傳給我們,還會把他們的記憶遺傳給我們。長期的曆史積澱,可以形成一種融化在血液裏的“民族集體無意識”,這是一種本能的潛意識:隻要是這個民族的人,遇事都會這樣做,逢情況都會作類似的判斷和考慮——你喜歡也好,討厭也罷,它總是跟著你,形影不離。
中國人的人情世故,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也是刻在中國人骨髓裏的一種精神麵貌。著名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中國人的特質進行了極為深刻的研究,他認為,中國人以“自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其他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是立在一個平麵上的;中國人的社會結構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豹—他把這稱為差序格局。中國人的圓滑老成、含蓄內斂、規矩禮數、俏皮幽默、恬退隱忍……林林總總都與這種深層的人倫國民性和文化特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從出生開始就注定了終生社會化的學習過程;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往往隻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但筆者在此書中試圖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將中國人的種種人情世故呈現給讀者大眾。從大處說來,中國人的為人處世處於淵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曆史背景鏈條中,中華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像今天這般多元和迷茫。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麵對今天生活的困頓和不安,我們應該向傳統文化的精神寶庫尋求養分,於是紅了於丹,火了易中天。從小處說,作為個體的我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道路上,需要以一種新的眼光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看清中國人自己特有的行為處事的方式。美國潛能激勵大師戴爾·卡耐基明確表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隻有15%靠他的專業技能,其餘85%都要靠他的人際交往和處世能力。”在攀登事業的高峰、追求生活幸福的過程中,我們若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能少一些障礙,多一份把握。
本書有二十幾個小章節,每個章節都是筆者精心挑選的最具中國人特性的人情世故;每個人情世故的闡述,筆者都穿插有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將這些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意識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係,同時對中國人特性的形成做了曆史淵源的追溯,文章最後都會帶有一些指導性的小建議,可以讓讀者將這些看似平常卻十分受用的技巧輕鬆地付諸實踐。
如本書中,“麵子的麵值”把中國人好麵子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在與人交往中既給別人留麵子,又為自己掙足麵子;“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將中國人一些模棱兩可說話的話外音、引申含義一一道來,讓讀者恍然大悟;“飯桌上的中國”講的中國人數千年的飲食文化,現代社會中飯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公關和交際手段,喝酒、吃飯和請客是怎樣影響當今人們社會生活的?看看文章就知道了。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豐富一些您的閱曆,給您一些實用的幫助,這將是筆者最大的欣慰,是為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