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們可能又會問我:“那麼愛呢?一個真正愛著他的妻子的男人,能忍心去愛家中在她身旁的其他女人嗎?”對此,我的回答是:是的——為什麼不能呢?因為一個丈夫真正愛他的妻子,並不意味著他應該終其一生拜倒在她的腳下並愛撫她。一個男人是否真正地愛他的妻子,取決於他是否渴望並試圖讓每一件事都合情合理,不僅僅保護她,而且不傷害她,不傷害她的感情。那麼,要帶一個陌生女人到家,必然會傷害妻子,傷害她的感情。但是在這裏,我認為,正是這種我所謂的“忘我教”保護妻子免於受到傷害,正是中國婦女這種絕對的無私,使她有可能在看到她的丈夫帶別的女人進家門的時候,不感到傷害。換句話說,在中國,正是妻子的那種無私,使她能允許丈夫納妾,而不傷害到自己。在此,讓我指出一點,因為在中國,一個君子,一個真正的君子,沒有經過妻子的同意是決不會納妾的,而一個真正的賢婦或淑女,隻要她的丈夫有納妾的正當理由,是決不會拒絕的。我知道許多事例,因為沒有孩子,已過中年的丈夫想納妾,但是因為妻子拒不同意而作罷。我甚至還知道這樣一個事例:有個丈夫,他的妻子有病,身體很差,因為他不想從他的妻子那裏要求這種無私的犧牲,所以當他的妻子催促他納妾時,他拒絕了,而他的妻子沒讓他知道,未經他允許,不僅為他買了一個妾,並且實際上強迫他納妾進家。事實上,在中國,保護妻子,使其免遭妾的辱罵,便是丈夫對妻子的愛。所以,與其說在中國丈夫因納妾而無法真正地愛他的妻子,不如說正是因為在中國丈夫如此真心地愛他的妻子,他才有納妾的特權和自由,而不必擔心濫用這種特權和自由。盡管這種自由、這種特權,當國家中的男人的榮譽感很消沉時,就像目前在這個無政府主義的中國,常常被濫用,但我依然認為,在中國,在丈夫被允許納妾的家庭,對妻子的保護是她丈夫對她的愛,是她丈夫的愛,而且,我必須在此補充一下,是他的智慧,真正中國君子的完美修養。我想知道在一千個普通的歐洲人和美國人中,是否有一個人能在同一個家裏擁有超過一個的女人,而不把家變成戰場或地獄的。簡而言之,正是這種智慧,真正的中國君子的完美修養,使丈夫在得到和擁有一個侍女,一個手架、一個眼睛架,和妻子同處一個屋簷下時,他的妻子有可能不感到受傷害。而概括起來,正是那種“忘我教”,即賢婦或淑女的絕對無私和丈夫對他妻子的愛以及他的智慧——一位真正的中國君子完美的修養,就像我說過的,使納妾在中國不僅可能,而且並非不道德。孔子說:“君子之道,始於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孔子的原文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譯者注]
現在,有些人可能仍然懷疑在中國丈夫們是否能夠以他們的真愛,深深地愛著他們的妻子,為了使他們信服,我能從中國的曆史和文學作品中提出充分的證據。為此,我非常想在這裏引用和翻譯一首唐代詩人元稹為悼念亡妻而作的挽歌,但可惜的是,這首詩太長了,不適合引用在這篇已經顯得太長的文章裏。那些熟悉中國人的人,不管用何種方法,他們若希望了解那種愛情有多深——那種愛情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性的激情,雖然後者在現在的時代中常常被誤解為愛——在中國,一個丈夫對他妻子的愛有多麼深,他應該去讀一讀這首在任何一本普通的唐詩集中都能找到的挽歌,挽歌的標題是《遣悲懷》。但是因為我不能為了說明我的意圖而引用這首挽歌,我會在此用一個現代詩人寫的一首四行短詩來替代它,他曾經做過已故總督張之洞的幕僚。他攜妻子同行,作為總督的隨員到達武昌,在那裏呆了許多年以後,他的妻子去世了。隨後,他也不得不立即離開武昌。在離開武昌時,他寫下了那首詩。詩的原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