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在如今的山東省,先以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為都,幾世後,遷都至臨淄。齊於周武王時受封,太公因“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贏得擁戴。齊地,雖位於中原邊陲,但由於東邊東萊發展的餘地廣闊,東北臨渤海,有魚鹽之利,到了春秋初年,齊在諸侯國中已最為強大。公元前685年,齊襄公死,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治齊。推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政策,使齊的社會、經濟飛速發展。
管仲就任,麵臨齊襄公遺留的殘局,在內政上首先提出了“叁其國而伍其鄙”,即“三分國都以為三軍,五分其鄙以為五屬”的製度,即“製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15個士鄉又分為三部分,這叫“叁其國”;把原來的“鄙”劃分為五個屬,叫作“伍其鄙”;“鄉”和“屬”的下麵又各有四個等級,都分別設官治理,使其“定民之居”和“成民之事”。所謂“定民之居”就是使公社農民都有自己的固定居住地區,不能隨便遷徙流動。所謂“成民之事”,就是士、農、工、商“四民者勿使雜處”,“使(士)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隻有這樣,才能使公社農民各有所務,“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數,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才能使他們的子孫“恒為士”“恒為工”“恒為商”“恒為農”。管仲就如此這樣,發揮了他的“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的原則,糾正了因社會的變動而帶來的四民流竄無居的問題,新興生產,保證發展,使公社繼而成為一種基層組織,加強了對公社農民的控製和使用。
此外,管仲又采取了“作內政而寄軍令”的措施,即15個士鄉內每5個士鄉為1帥,有10000人,由齊君率5鄉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5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同時,把“軌”“裏”“連”“鄉”的政治組織形式和“伍”“小戎”“卒”“旅”的軍事組織形式,統籌劃一,加強了國家與常備軍的統治,這是軍政合一的極好的形式,也為今後的爭雄稱霸做準備。
管仲在政治上也要齊桓公“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為自己突破舊製度,向法治跨出,提供了理論根據。他要“慎用其六柄”(六柄為生、殺、貧、富、貴、賤),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有選擇地使用。其“柄”,就是後代法家的很重要的集權觀念。“六柄”,約而言之,就是賞罰“二柄”,即生、富、貴是賞;殺、貧、賤是罰,《韓非子》中就有《二柄篇》。“六柄”的強化,也就是君權的強化,開始了君主集權的序幕。
管仲還規定,國中有“慈孝於父母,聰慧(惠)質仁發聞於鄉裏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為官。試用稱職的,正式委任為吏。任官稱職的,要經過君主當麵審核,才能令他協助上卿治理政事。這就是“鄉長所進,官長所選,公所訾相”的選拔人才的三選製,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了過去的世卿世祿製,為下層士民進入仕途開創了條件。
在經濟方麵,當時的井田製度雖然沒有解體,還實行著“井田疇均”的生產方式,但已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多少、土質好壞而征收賦稅。這是促使生產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對於工商業,管仲在“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的同時,還規定“澤立三虞,山立三衡”,把全國的山林河澤統一管理起來,這樣就幾乎把所有的經濟命脈都掌握在國家手中。他還主張“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此外,他又設輕重九府,采取鑄造貨幣、調劑物價、免除關市之征等措施,使齊國積蓄了雄厚的經濟力量,具備了爭霸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春秋初年,各國對外政治,大體可以分為華夏對夷狄,諸侯對周天子,諸侯對諸侯三種關係。齊桓公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便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首先拉攏宋、魯兩國,接著把鄭國也爭取到自己的一邊。這時,戎狄勢力很盛,對華夏族的一些小國有極大的威脅。魯閔公元年(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公元前660年,狄又破衛(今河南淇縣),衛人連夜棄城而逃,逃過黃河的隻剩730人。桓公把他們和共邑(今河南輝縣)、滕邑的人,集中在衛的曹邑(今河南滑縣西南),總共隻有5000人。齊於是出兵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這就是《左傳》閔公二年所說的“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在狄人伐邢的戰爭爆發時,管仲極力諫言,明辨華夷,促齊出兵相救。在古代,各族之間的鬥爭是存亡之大事,而華夏族內的利害衝突,削弱了其對戎狄的抵抗力量。麵對這種危機,管仲提出了“同惡相恤”和“諸夏親昵”的號召,使齊國聯合了華夏各國,擊退了戎狄的進攻,把一些小國拯救出來,從而提高了齊國在中原的威信。
南方的楚文化,以湖北江漢平原為中心,北到河南南部,東到安徽中部,南達湖南的資興、郴縣一帶,其國都,初在丹陽(今河南淅川縣)。1978年到1979年,曾在淅川縣丹水下寺發現了一批春秋中期的楚國貴族墓葬。在下寺東北不遠處有一座長900米、寬400米的古城——龍城,可能就是楚國的初期都城丹陽。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遷都至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其古城遺址比丹陽龍城規模宏大,東西長9裏,南北寬7裏,麵積達48平方千米。楚在周初,本已不弱,休養生息近400年,積蓄了雄厚的力量。楚國西部的群蠻、百濮、盧戎都被它征服,淮水流域的舒(在今安徽舒城)、六(在今安徽六安)、寥(在今安徽霍邱)和舒鳩、舒庸等也都先後為楚所滅。比較強大的徐(在今安徽泗縣)也服屬了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