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民族的大認同和大統一(3 / 3)

在經濟、文化方麵,夏商周本來比較接近。他們都以農業為主,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其先民都以粟(稷)、黍為主要農作物。青銅技術在夏代已開始發達,商和西周達於鼎盛,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提高的主要表現。但在農業生產方麵,除商、周遺址發現少量青銅工具外,主要使用石器、木器,還有一些骨器與蚌器(收割器)。農業生產工具與龍山文化時期無明顯發展和變化。生產的主要負擔者是奴隸大眾和庶人,他們住在“都”“邑”之外的“郊”與“野”。“國人”與“野人’的對立;主要是奴隸主貴族與奴隸大眾及庶人的對立。奴隸的命運不言而喻,商代往往把擄掠來的羌人等大量殺了祭祀,商代遺址發現了大量奴隸殉葬的墓葬,西周人殉葬現象逐漸消失,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提高了,大量殉葬是奴隸主的損失。

以青銅技術與甲骨、鍾鼎文字為代表的經濟、文化進步,基本上被奴隸主貴族享用。夏代的青銅冶鑄技術趨於成熟,二裏頭遺址發現的仍是一些爵及锛、鑿等類小工具。商代銅器主要是銅錫合金與銅鉛合金,各個時期所含比例有所不同。其用途大致可分為禮器、食器、兵器、馬車器、手工業工具(包括小量農具)和樂器等。以鼎為例,既是常用食具,又是重要的禮器。周代青銅器較商代有多方麵繼承,也有發展,最明顯的進步是銘文發達。晚商銅器雖已有了銘文,但比較少見,且僅是幾個字,商末有長達二三十字的。西周銅器銘文字體改進,文體完整,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進步和西周曆史的重要實證。文化方麵最富特色的除銅器紋飾藝術之外,還有占卜和卜辭。玉器藝術發達,雖不能和上述兩項相提並論,但也是三代文明最富特色的重要內容。玉器既為重要禮器,又是貴族常見的佩飾。玉器起源於北起燕山,南達杭州灣的東部沿海諸新石器文化。其中禮器如璧、琮為禮天地重器,鉞為王權與兵權的象征,都起源於良渚文化,銅器上的主體花紋饕餮紋,一般認為起源於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獸麵紋和人獸合體的紋飾。商人日常佩戴的玉器種類,與燕山以北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種類接近,一般認為有共同的淵源關係。占卜起源大體也是以東係諸新石器文化所發現的為主,尤其是龜靈崇拜,起源於長江與淮河中下遊各部落。三代的文化是以融合黃河流域東西兩大係文化為核心的,同時也彙聚融合了燕山以北及長江流域的優秀文化。文字起源可以追溯到仰韶、大汶口、龍山、良渚等許多新石器文化中的、一些反複出現的刻劃符號,殷墟甲骨文字與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鑄在銅器上的銘文,屬同一文字體係,都是漢字構字六種方法齊備的成熟文字。商周文字體係相同,也是屬同一民族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特征。

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時已有了共同的族稱,即夏,即中國。他們共同的地域觀念、共同的祖先觀念、共同的經濟特征和文化特征,已具備了屬於同一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麵,當時天子雖為諸侯共主,天下大宗,而諸侯在其封域內仍自為大宗;周所製定與推行的禮樂文化,雖為諸侯所共同遵守,但各國,包括一些姬姓國,還有不同的政令、禮俗。夏夷區別已是民族的區別,但夏夷限域不清,有些諸侯,包括夏禹後裔杞國及一些姬姓諸夏,與夷狄雜處,從其習俗,轉而被同化為夷狄。因此,西周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仍為夏民族的雛形,待到春秋時,才真正地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華夏民族。

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或稍早一些,到公元前8世紀中葉,在黃河中下遊,夏、商、周相繼興起,並建立了國家,此後又融為一體,以夏為族稱,又稱中國。複經春秋戰國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夏又稱華,或合稱華夏,已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

那時,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時代已經步入了高峰時期,邊疆地區也先後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在夏商周三代國家製度逐步定型和融為一體的過程中,邊疆各部落也開始了向國家和民族過渡。邊疆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生產、生活方式、語言和習俗也各為不同。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與中原發生了越來越多的聯係,並進入了各族競爭的曆史舞台。邊疆各族在向中原內遷的同時,中原也向邊疆外移,這一切都在不斷地增強華夏民族的意識,同時各民族或多或少地相互吸收了各自的新鮮事物,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使得華夏民族加速了整體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爭霸與和合

西周對邊疆各族實行了與王畿及諸夏地區不同的政策。對距王畿較近的各族進行約束,要他們年年進貢;距離較遠的各族,隻需一世一來朝,但不得對西周侵擾。西周對不貢不王者,先是“修德”,以爭取臣服,“修德”不行的就派兵征伐。當時的西周政策,呈現了“成康之際,天下安寧”,40年不動武的大好局麵。康王亡,昭王南征荊楚又亡,其子穆王繼位,西征犬戎。到了穆王之孫懿王時,西周已趨向衰微,“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當時邊疆各族內遷,在王畿與諸夏地區,都已逐漸形成交錯分布的局麵。

公元前10世紀最後20年至3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150年左右,從懿王到平王東遷,王政日壞,周厲王無道,鬥爭加劇,導致了國人的暴動,共和主政14年。當時,周的王畿已受到來自戎狄的威脅。公元前823年,獫狁攻周,到達涇水北岸,王京岌岌可危。宣王派兵於朔方駐守,又派尹吉甫率師擊敗獫狁,逐至太原,獫狁北遁。此時其他戎狄各部重新歸順。宣王三十一年攻太原之戎,失敗;三十六年攻條戎、奔戎,又失敗;三十九年攻薑氏之戎,入於渭水中上遊,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料民指在奴隸大量逃亡之後清理民數),奴隸製度即將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