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壽彝指出:
我們在努力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我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這一點,這有待於讀者的論定。
1999年4月26日,在“祝賀白壽彝教授九十華誕暨《中國通史》全部出版”大會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發來賀信(電),與會全體同誌受到極大鼓舞和鞭策,他們認為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樣,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李嵐清、許嘉璐、王兆國等黨和國家的領導同誌,還有陳至立、胡繩等有關中央部委的領導同誌,如此集中地對白壽彝的工作成就表示祝賀,確實罕見。
江澤民同誌在賀信(1999年4月25日)中指出:
白壽彝同誌:
您主編的二十二卷本《中國通史》的出版,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勤於研究,可謂老驥伏櫪,壯心未已。對您和您的同事們在史學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曆來重視治史。世界幾大古代文明,隻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地延續下來,這同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注重治史有著直接的關係。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得以不斷傳承和光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先人懂得從總結曆史中不斷開拓前進。我國的曆史,浩淼博大,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邦的曆史經驗,也記載了先人們在追求社會進步中遭遇的種種曲折和苦痛。對這個曆史寶庫,我們應該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斷加以發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作出新的總結。這對我們推進今天祖國的建設事業,更好地邁向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華民族的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財富。全黨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對中國曆史的學習,特別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國曆史的基本知識,以使他們學習掌握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牢固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勵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奉獻力量。我一直強調,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幹部要注重學習中國曆史,高級幹部尤其要帶頭這樣做。領導幹部應該讀一讀中國通史。這對於大家弄清楚我國曆史的基本脈絡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曆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增強唯物史觀,豐富治國經驗,都是很有好處的。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和借鑒外國曆史。曆史知識豐富了,能夠“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為開闊,精神境界就可以大為提高。我提倡領導幹部“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而講政治、講正氣,也是要以豐富的曆史知識作基礎的。
我相信,這套《中國通史》,一定會有益於推動全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學習曆史的濃厚風氣。
有關黨和國家領導同誌,以及白壽彝有關中國史學的重要論述,正是指導我們編著好《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係列叢書之指導、之根本。
史學是通過史料研究曆史發展過程本身的學科。我們研究史學,有必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史學發展的過程。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的曆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曆史,也包含著曾經在這塊廣大國土上生存、繁衍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的曆史。中國曆史上的每一個民族都不是孤立發展的。每一個民族都為祖國曆史的創造出過力,又與祖國的命運、前途共存。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係列叢書的主要內容包括:遠古時代、上古時代、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中古時代·元時期、中古時代·明時期、中古時代·清時期、近代前編(1840—1919年)、近代後編(1919—1949年)等,有關中國各曆史時代的相關史學的講述。在《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係列叢書中,因為每個曆史時代隻有二十講,所以我們也隻能講述白壽彝在每個曆史時代所涉及的一些史學研究的部分內容,並且還要兼顧當今廣大讀者們感興趣的一些史學問題,就不可能對中國各曆史時代的相關史學作全麵的分析。《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係列叢書應該突出科學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眾,盡力讓廣大的讀者們了解白壽彝的史學觀點之精髓,史學研究之深廣,並有助於使廣大的讀者們在學習中國史學時有所幫助,也為不同層次的讀者們的需要提供一些參考,方便我們讀史學,不斷擁有更多的史學知識。我們相信,隻要我們用心去觸摸史學,就可以感悟到曆史的真諦,彰往而知來。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係列叢書的出版,應該感謝白壽彝,以及他的摯友、同仁、學子和弟子們的熱情、廣泛的支持和幫助。
《白壽彝史學二十講》是普及史學科學的讀物,因此我們對於材料的來源以及適當地吸收別人的成果,都沒有注明。我們還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書中采用了楷體字(白壽彝講史學的文字部分)和一般宋體字(編者插入的文字部分),這主要是為了使讀者更好地了解白壽彝所講的史學內容,並使內容順暢一致,方便讀者的閱讀。
我們現在已經跨入了嶄新的21世紀,中華民族奮進的步伐,越邁越大,越邁越快,這個嶄新的21世紀是屬於我們的。讓我們用力去觸摸史學,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曆史的真諦。我們隻有重視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加強曆史教育,弘揚和培育我們自己的民族精神,彰往知來,才能最終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
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09年9月19日 林萃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