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建莆仙戲
福建莆仙戲是古老劇種之一。它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是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表演藝術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改稱莆仙戲。
莆仙戲的行當腳色原先隻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淨)末、醜共七個,故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稱“八仙子弟”。莆仙戲在清末後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靚妝”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象宋元南戲一樣隻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
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曲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於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遊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
莆仙戲模仿傀儡戲演法的藝術傳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戲的影響。《雙鞭回兩鐧》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鐧,尉遲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
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有劇本流傳的有五十多個,如《目連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樂昌公主》、《王祥》、《崔君瑞》、《王十朋》、《劉知遠》、《殺狗》、《琵琶記》等。
§§§第三節板腔體戲曲劇種
板腔體,戲曲音樂的結構形式之一。全部唱腔均由各種板式如原板、慢板、快板、流水板等組成。這些板式均來自同一種腔調。戲曲中的梆子腔、二黃腔等劇種,如京劇、秦腔、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都屬於板腔體戲曲。板,是戲曲樂器檀板的簡稱;戲曲音樂中一小節音樂的一拍稱為一板。眼,也是戲曲中一小節音樂的一拍,以擊板鼓一下表示。戲曲音樂的節拍分四種: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散板。一板三眼以四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擊檀板一下,稱為板,以後三拍各擊板鼓一下,均稱為眼。一板一眼以兩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擊板,第二拍擊板鼓。流水板以一拍為一小節,連續擊板。散板沒有固定節拍,隻在行腔頓挫處擊板一下(有時不擊)。
京劇、豫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評劇等都是板腔體戲曲劇種。
一、京劇
京劇自產生以來曾經有過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多種名稱。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多年的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昆腔劇目;春台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後,一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麵都有血緣關係,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演出,有的還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餘三勝即是。
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麵、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京劇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種行當。不同行當的演唱方法、表演技巧,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