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曲藝(1)(3 / 3)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主要書目有《東周列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嶽飛傳》等,新書目有《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等長篇。長篇書俗稱蔓子活,一部書可連續說上幾個月。短篇書主要是說生活中一段最精彩的故事、趣聞軼事或長篇小說的片斷。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主流。

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相傳形成於北京的評書藝術,其第一代藝人王鴻興,原來就是表演一種叫做“弦子書”的“說唱”藝人;至20世紀初葉,又有許多北方鄉村表演“西河大鼓”和“東北大鼓”的“說唱”藝人進入城市後,紛紛改說評書。這是中國曲藝藝術在流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二、說唱相間類

有蘇州評彈、湖北漁鼓、隴東道情、四川琴書、西藏說唱《格薩爾王傳》等。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評話和彈詞的合稱,俗稱說書,是用蘇州方言進行說唱、表現的地方曲種,在江浙兩省及上海等地都頗受歡迎。評彈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明朝末年,開始強調說書人要進入角色,說書時要“我即成古,笑啼皆一”。入清以後評彈進一步吳語化,在說表上有官白、私白(蘇州話)之分。到了清乾隆以後,蘇州評彈出現了興盛的局麵,據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經征召過一位叫王周士的藝人禦前彈唱。王周士後來在蘇州成立光裕公所,自此以後蘇州評彈事業欣欣向榮。

20世紀30年代,評彈已經在上海等地區非常流行。由於上海話和蘇州話同屬吳語,極為接近,所以評彈在上海不會有語言方麵的障礙。當時上海有很多書場,許多彈詞名家如張鑒庭、張鑒國兄弟,楊振雄,蔣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從傳統的古典話本擴展到現代小說,如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等。上海取代蘇州成為當時的評彈中心。

蘇州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通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彈詞比較大的流派有陳調、馬調和俞調。三個流派的創始人是陳遇幹、馬如飛和俞秀山。陳和俞是清朝嘉慶、道光時人,馬略晚一些,約是鹹豐、同治時期的藝人。這三個流派經過近200年的流傳、革新和融合,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均已自成一家。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和“琴調”,是著名評彈藝術家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

新中國成立以來,蘇州評彈受到了政府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蘇州建立了蘇州評彈學校,80年代又成立評彈研究所。蘇州評彈也逐漸走出國門,名楊海內外。

藏族說唱《格薩爾王傳》。

《格薩爾王傳》說唱是流傳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藏族聚居地的曲藝品種。《格薩爾王傳》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紀前就已經開始流傳,約在公元九世紀時,內容趨於完整。迄今已豐富為近百部、約170多萬行的篇幅,成為藏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詩。主人公格薩爾相傳是天神白梵王之子,因人間多有不平之事,便投生在一個有錢有勢的頭人家裏,長大後騎術超人,武藝高強,因在賽馬會上得勝而被擁為嶺國君王。自此他率領國人降妖驅怪、東征西討,扶弱濟貧,維護本民族利益,深得人們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