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曆史悠久、聞名全國的燈節書會被迫中斷。1988年夏曆正月十二日,書會又正式恢複,此後一年比一年紅火。胡集鎮政府撥款30多萬元,修建了一個大型曲藝廳,為書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演唱環境。
二、曲藝演出習俗
新中國建立前,少數城市建有書場、書館,多數城市的曲藝演出場所設在茶社、茶館、浴室等處。比如民國年間河北省的張家口市,橋東有瑞蘭軒、劉家茶館、白家茶館、賈家茶館、虎家茶館等;橋西的清河軒、全林茶館等都有為說書等曲藝藝人提供的演出場所。1924年張家口市大水災後,南北市場自然形成並繁華起來,說書唱曲兒的、唱戲的、打把式賣藝的,在這裏空前活躍。在農村、草原則搭棚或打地攤演出。
建國後,京津滬、各省和部分市、縣成立了專業曲藝團隊,企業、部隊文工團中也有曲藝隊組,曲藝演出隊伍壯大,演出活動頻繁。為了適應需要,多數城市建了曲藝廳、書場、書曲之家、職工俱樂部等。城市、廠礦的曲藝演出常在劇場及上述曲藝演出場所進行。比如河北省邯鄲市建國後建有曲藝廳,20世紀50年代至“文革”前,曲藝演出很活躍。
除在上述書場、書館營業演出外,在沒有演出場所的城鄉一帶,如逢集過廟會、寺廟開光、節慶娛樂、紅白喜事、作滿月、拜壽、開業慶典、商業促銷等演出機會,則搭棚或打地攤演出曲藝。
曲藝藝人在農村、草原,演出的書目曲目有長篇,可連演一兩個月,有中短篇;有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改編及眾多的傳統書目曲目;也有配合各個時期形勢的新編曲目。建國初期出現了許多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現代書目曲目。
曲藝團隊和個人演出的取酬方式有多種,在劇場、曲藝廳、書場、職工俱樂部演出,實行售門票的方式收費。曲藝團隊和劇場各按比例分成。為廟會敬神演出,為農村年節或慶豐收演出,為各業慶典演出,由廟會香火社、村上及各業出資,支付藝人的演出報酬。曲藝藝人在城鄉搭棚或打地攤演出,演出中間暫時打住扣子,或在演出時向觀眾收費。觀眾出多出少自便。
建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設曲藝欄目,成為覆蓋麵最廣的傳播方式。已故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馬季等的傳世相聲段子《馬大哈》、《打電話》等,就是通過廣播給全國聽眾帶來了歡樂。上世紀80年代後,電視又成為傳播曲藝節目的重要大眾媒體。
三、“寫書”與聽書
曲藝是深受全國民眾喜歡的藝術門類。20世紀50年代,市、縣級城市有了有線廣播後,廣播相聲、評書等曲藝節目時,安裝喇叭的電線杆下圍滿了聽眾。20世紀8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劉蘭芳的評書《嶽飛傳》,電線杆下又圍滿了聽眾。對長篇書目曲目,一些曲藝迷能連續觀看和聽取。
正式邀請曲藝班或藝人到某處演出,俗稱“寫書”。“文革”後,恢複曲藝演出,一些退休職工等中老年觀眾,有的買書場月票,有的買固定坐位,連續聽書。在城鄉打地攤演出,更滿足了文化生活匱乏地區群眾聽書的需要,有些曲藝迷是場場到,一場不落。如今中央電視台節目中有了《曲苑雜談》和評書節目,各省市地方台也開設了曲藝類節目,均受到曲藝愛好者的歡迎。在城市和鄉村,早晨散步時仍有不少中老年人手拿袖珍收音機邊散步,邊收聽新聞和曲藝節目。
§§§第二節說書類曲藝
說書類曲藝包括徒口講說、說唱相間、韻誦表演等三種類型。現分述如下:
一、徒口講說類
有評書、北京評書、四川評書、揚州評話等。
評書。評書是由唐代“變文”和宋代“說話”藝術演化而來的。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麵,以折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麵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表演中,既有娓娓的敘述,也有琅琅的朗誦。到了20世紀中葉,發展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
評書以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的普通話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範。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曆、身份、相貌、性格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讚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讚”,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麵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