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衝和微顫是多朗舞最突出的動律特點。滑衝是在快速邁步或撤步時形成的衝勁效果,在賽乃姆和賽乃克斯(多朗舞的節奏名稱)的動作中尤為突出。微顫是由於膝部小屈伸形成的,它貫穿於動作的始終,在“奇克提麥”(同上)動作中表現更為明顯。這些特點,反映了多朗人過去在顛簸的山地、泥濘的沼澤,或鬆暄的沙磧中艱苦的勞動生活。
滑衝和微顫,是和鼓的節奏緊密配合的。在鼓點的強音時,使滑衝的動作更為有力。微顫多在鼓點的後半拍,和鼓內緣上的小鐵圈不斷發出的“鏘、鏘”之聲巧妙配合,形成了多朗舞特有的動律。
多朗舞的伴奏音樂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賽乃姆”,每套木卡姆是由不同節奏的五個段落組成,段落之間的銜接和諧自然,由慢到快逐漸過渡到高潮。
五個段落的名稱分別是:1.散序(或叫木卡姆),無手鼓;2.奇克提麥;3.賽乃姆;4.賽乃克斯(又叫賽赫乃開提米);5.賽勒瑪。
多朗木卡姆的歌詞內容豐富,主要表現了多朗人的勞動和生活,以及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群眾跳過幾番多朗舞後,懷孕的“久萬”(少婦)也要進場輕穩起舞。隨後眾人以錢、物、食品(饢)送給“久萬”或自動來助興的樂師們,主人也把一些錢和饢放在樂隊前麵,顯示出多朗人熱情好客、酷愛歌舞與尊重樂師的古老風習。
參加活動有很多講究,比如,參加者必須整齊坐好,不得打鬧、玩笑;跳多朗舞必須跳完全過程,不得中途進場或退場;如有違犯則受罰。
四、井陘拉花
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的西陲。這裏流傳的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傳統井陘拉花有其顯著的藝術特色,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動律,加之可稱為獨立樂種的拉花音樂伴奏,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特色,擅於表現悲壯、淒婉、眷戀、歡悅等情緒。
關於“拉花”來源的說法之一,是根據一個叫拉花的村姑的愛情經曆編成的舞蹈,並以其名而命名。莊旺村拉花《賣絨線》表現拉花姑娘和賣絨線的貨郎相愛,私定終身,父母包辦將其許配給富家子弟。拉花與貨郎暗中商定,在富家娶親前,趁機私奔,來到莊旺村住下。後人編成拉花節目演出,其中小曲《貨郎謠》與所表現的內容很協調。
井陘拉花來源之二說,舊時井陘十年九旱,加之連年的戰亂,迫使百姓們攜兒帶女,背井離鄉逃荒在外,在逃難中產生了這種苦難藝術。在井陘“拉花”與“拉荒”諧音,故稱“拉花”。在井陘“開門見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環境裏,爬坡要邁步高抬腿,身體前俯,下坡雙膝處於緊張狀態,身體稍仰。因而,男性的舞步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穩”;女性的舞步為“進要弓,退要丁,腳外撇”。屈膝是貫穿於動作的始終,即使是伸膝也是短暫的,每做一個動作主力腿皆隨著動律起伏伸曲,而當雙腿變換動作,就需借助力腿踩地刹那用力一蹬去完成。尤其女性的舞步,猶如雨天蹬山,山陡路滑似的。正如藝人所說“邁步不過半塊磚”;後腿多以丁字步,促成了側腰、進俯退仰的舞姿。
南正村的《六合同春》是井陘拉花的代表作。六合即天地四方。六個角色分別為:老翁,左手執傘,右手執扇,名曰“滾傘”;醜婆,身背包袱,左手甩絹,名曰“背包”。男青年雙手執太平板;少女左手拿手絹,右手持霸王鞭。男童、女童皆左肩挑花瓶,右手執扇。其道具各有寓意,如傘象征風調雨順,包袱象征豐衣足食,太平板(四塊瓦)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滿等。六人代表東、西、南、北,天、地,即六合。六合同春就是天地四方同迎春回大地。
南固底村拉花《小賣藝》表現一家窮苦賣藝人在豪宅門前賣藝,受到豪門子弟和其家丁的挑逗、淩辱,賣藝人與其鬥智、鬥勇,教訓了兩人。以上事例充分說明,拉花是表現當地民間生活的舞蹈。
拉花可分為“蹺子拉花”和“地拉花”兩種。所謂蹺子拉花即扮演女角者腳踩蹺子進行表演。地拉花顧名思義,是地上舞的拉花,在井陘流傳較為廣泛,南正村、莊旺村、南平村、長崗村、莊子頭村、城關等地拉花流派都屬於地拉花。
各村地拉花的服飾大同小異,多沿用清代服飾,男的頭戴瓜殼帽,上身穿偏襟長衫,前後下擺用針線撩起,罩坎肩;下身穿燈籠褲,腿紮綁帶,腕紮扣袖,腳登雲鞋,腰係彩綢,腰間且掖著兩個繡工精美的錢袋。女角中的醜婆,大包頭,紮綢子結花垂於右耳旁,上身穿偏襟大衫,腰係羅裙,腰紮彩綢,右肩斜背一包袱。其他女角,梳一根長辮垂於腦後,頭上插花,身穿不過膝的偏襟長衫,罩鑲邊坎肩,下穿彩褲著彩鞋,腰紮彩綢,各角色均按所扮演老、中、青、少的年齡特征,在色彩上有所變化,即:青少要色彩鮮豔些,老中色彩需淺淡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