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貞標準上,諸葛亮的家人與子孫亦無瑕疵。其子諸葛瞻雖不具將帥才華,沒能利用有利地勢抵禦魏軍的進攻,致使魏軍鄧艾部長驅直入。但他繼承了其父的“忠貞”衣缽,拒絕了鄧艾表封“琅琊王”等高官厚祿的引誘,斬了來使以示決絕,並為蜀國戰死於綿竹,壯烈成仁而不辱先父名節。其孫諸葛尚也同樣“乃馳赴魏軍而死”,又為祖父“忠貞”名節錦上添花。有如是不貳忠臣及後代,後世統治者與文化人當然要大加推崇。諸葛亮遂成為統治階級與傳統文化標榜推崇的一麵旗幟。
但認真考察一下諸葛亮統治下的蜀國,許多方麵都存在嚴重問題。一是龐大的國家機器與民眾的沉重負擔,隻有九十多萬人口的蜀國,官吏竟達四萬多,軍隊更在十五萬以上,平均二十七人養一個官,並負擔近五個士兵。民眾不但供養著這龐大的國家機器,而且青壯年主要在前線軍隊,後方生產第一線的,已大多為婦孺老幼。龐大的國家機器成為懸在民眾頭上的利劍。二是對民眾的嚴密控製,用嚴刑峻法統治。據《蜀記》引郭衝五事,諸葛亮認為,劉璋治蜀時,刑法太輕,導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其目的在維護君臣之道,維護統治的穩定。《三國誌·諸葛亮傳第五》所謂“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雖說其德刑兼用而民無怨,然終掩蓋不了嚴刑峻法的事實。總之,諸葛亮時代,西蜀是典型的戰時經濟體製,它的特點是一切服務於前線,一切都為了戰爭,民眾的疾苦生死基本無暇顧及。有關記載隻字不提民眾遭受的戰爭苦難,隻字不提蜀國人口急驟下降的事實。
諸葛亮的計謀一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認為他足智多謀,天下無雙。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計謀的用意與目的何在?因為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人間往往會多灑下一掬掬悲慘眼淚,國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給軍閥們整合其勢力範圍,其錦囊妙計又有多少價值?為什麼人們要崇拜整天用謀略去算計別人,去互相殘殺,去爭權奪地,去火燒,去水淹……連他自己都說:“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諸葛亮為什麼會有這樣擔心呢?問題就在於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伏屍千萬,血流成河,同時對環境、文化的破壞,這些諸葛亮心中都是有點清楚的,後人倒似乎一無感覺。當然,有人會說這是時代使然,不必苛責個人。問題是後人為什麼還要如此崇拜這些戰爭殺人的計謀?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身受其害,甚至被當作炮灰的平民百姓,卻自覺自願地在讚美、崇敬這些以計謀取勝的戰神,這是一個民族的病態,還是一種文化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