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劉徹:雄才大“劣”的漢武帝(1)(1 / 1)

劉徹:雄才大“劣”的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是景帝第九個兒子,前141年即位,時十六歲,七十歲去世,統治中國五十四年,這是一個想大展拳腳而多欲有為的皇帝。“文景之治”給他準備了物質條件,隻是竇太後在世時有所顧忌,如“獨尊儒術”就遭遇阻遏,登基六年後竇太後離世,武帝便肆無忌憚地展開他的文治武功。表麵上朝政在威武雄壯地演繹,進行了一係列的文化、政治、經濟方麵的製度改革,而這些改革的實質就是加強皇權專製,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是無窮的後患。

漢武帝登上曆史舞台做的第一件影響巨大的事,就是對原先的政治指導思想作調整,選擇了“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在“建元策問”中,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描繪了一幅天人合一、陰陽調和、君民共樂的社會藍圖,把漢武帝的施政大綱神聖化、理論化、道德化,將漢皇朝廷塑造成“仁慈的權力”,把皇帝打扮成救世主與君父,為政權抹上溫情脈脈的道德油彩,以更有效地維持“君臣父子之禮”。以中庸為哲學思想的儒學既符合君主守成的價值追求,又沒有法家刻薄寡恩的嚴厲和道家無為玄奧的消極,這套積極的博大理論,在外觀上很合武帝的胃口,遂得重用。丞相衛綰在心領神會之際,奏言所舉賢良中法家、縱橫家諸學派應統統罷黜,漢武帝便批準了這個建議。這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端。 政策決定之後,是一係列的具體措施:興太學,置《五經》博士,郡國皆立學官,推行以儒學經典取士的製度。全國尊儒讀經、讀經做官,蔚然成風。它一方麵把士人引上讀儒入仕之途,基本喪失追求自我之“道”的衝動與自由,隻把讀書作為入仕的敲門磚,從此讀書的目的隻在為統治者效力,以成為統治者需要的“人才”,實質上的奴才;另一方麵把儒學政治化,成為維護國家統治的意識形態,其理論原則是至高、至聖的,高懸在全社會之上。在讀書人的實踐與吹捧下,儒家教條彌漫於全社會,人類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一下子變成了儒家經典與理論原則的翼卵物,士人們基本喪失獨立思考能力,民智日益愚昧,社會文化江河日下。

漢武帝特別看重祭祀鬼神、封禪泰山,竇太後死後,每三年行一遍郊祀:祭天、祭地、祠五疇。尤其是建泰一壇,將“泰一”作為至尊國神供奉。還祀五帝、祭中嶽、派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等,最奢華繁煩的便是封禪泰山大典。為此,武帝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各地預建道路橋梁,修繕行宮殿宇,沿途設供迎候。所到之處賞賜大量財物,僅用帛一項,即達百萬餘匹,花費錢財以億萬計。類似的大規模封禪巡行,後來又舉行過數次,耗費的錢財相當可觀。武帝將國家大量的財力資源投入此類信仰工程,目的隻是要表明漢朝受命於天,皇帝代天行道,用神權來擴張皇權。武帝一生祀神求仙,對方士言聽計從,不僅荒誕不經,也留下許多受騙上當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