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曆程(2)(1 / 2)

三是銀行管理層從其利益最大化出發,具有規模偏好和費用偏好。一方麵熱衷於擴張機構、擴大規模,另一方麵則熱衷於增加銀行自身的費用支出,特別是興建豪華的辦公樓、培訓中心等,導致銀行利潤下降。據報道,1989-1998年間,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餘額增長了11倍,但利潤總額僅增長了26%,而管理費用卻增長了8.9倍。

四是銀行的內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銀行業務中借新還舊、借貸收息、隨意辦理展期、滾動簽發承兌彙票等情況較為普遍。在非信貸資產中,存在著賬麵與實物不

符、故意亂用科目、借用科目等問題。在表外業務中,存在著違規辦理票據簽發和承兌、超額授權授信等現象。而銀行內部管理薄弱,審計有效性不足、對有關責任人追究不力等因素,

更加增大了銀行資產的風險。

盡管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推進商業銀行的改革,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轉變經營機製、健全管理製度、變更業務範圍、調整營業網點等較淺的層次上,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也比較薄弱。

改革攻堅階段(2003年至今)

經過15年長期艱苦的談判,我國於2002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承諾加入後5年內,取消所有地域限製。逐步取消人民幣業務客戶對象限製,允許外資銀行對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允許外資銀行設立同城營業網點,審批條件與中資銀行相同。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設立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發放進行限製的非審批性

措施。允許設立的非外資銀行金融機構提供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享受中資同類金融機構的同等待遇;外資銀行可向中國居民個人提供汽車信貸業務。

在金融業開放及外資進入的威脅下,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在以下幾個方麵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1)競爭能力較差。由於曆史包袱沉重,再加上製度上的缺陷,內部管理較為薄弱,金融創新不足等原因,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確實較差。根據筆者2001年對香港恒生銀

行的調查,其成本僅占收入的24.4%,而國有銀行通常高達90%左右;香港恒生銀行人均稅前盈利為157萬港幣,比國有銀行高出十幾倍;當時香港恒生銀行的一年期存貸利率差為

1.7%~2.2%,而國有銀行為3.6%。

(2)不良資產率高。按照“一逾兩呆”口徑,2002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餘額為25

980億元,這一數字還不包括1999-2000年間一次性轉移到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1.4萬億人民幣不良貸款。2003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餘額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