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貴族範是裝不來的(2 / 3)

這就是謝安,一個臨危不懼、臨危不亂的貴族,他不是沒有意識到危險,隻是他有雅量更有方寸,任何時候你都看不到他的慌亂。多年以後,他用自己的鎮定為王朝化解了一場滅頂之災,而這份鎮定,正是年輕時打的底子。

不知不覺之中,時光走到了公元353年,這一年謝安三十三歲,他的朋友王羲之三十二歲,在這一年的三月三日,發生了一件可以載進中國文化史的大事。

這一天,謝安、王羲之、孫綽等四十二人在會稽的蘭亭聚會,他們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曲水流觴”。

所謂“曲水流觴”,便是大家圍坐在彎彎流淌的溪水旁,將酒放在托盤上,然後放到溪水中,托盤隨著溪水的流動而漂移,漂移到誰的前麵,誰就取下酒喝一杯,然後再把酒放到托盤上,繼續漂移。

顯然,這是一場文人的雅集。

為了慶祝這場盛大的雅集,眾人相約在溪水旁作詩,參加機會的每個人都要做,做不出來的罰酒。

經過統計,與會42人,有11人作詩兩首,有15人作詩一首,還有16人一首也沒有做出來,慘遭罰酒。

最後,王羲之將26人的詩集合到一起,合稱為《蘭亭集》,而他自己,借著酒勁提筆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蘭亭集序》,這就是曆史名帖《蘭亭集序》的由來。

據說,等王羲之酒醒之後,試圖再寫一版《蘭亭集序》,結果怎麼寫也無法超越酒醉版《蘭亭集序》,由此可見,創作是講究狀態的。

公元353年的《蘭亭集序》成為王羲之一生中的經典,而謝安的經典時刻,還沒有到來。

其實,在謝安隱居東山的日子裏,來自朝廷的征召一直連綿不斷,揚州刺史庾冰更是三番兩次征召,威逼加利誘,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

迫於無奈,謝安隻好出山,進入庾冰的帳下,這下庾冰滿足了,頓時覺得自己很有麵子。

令庾冰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好心情隻維持了一個月。一個月後,謝安絕塵而去。

後來,謝安又被任命為尚書郎、琅邪王友,結果他再次拒絕。又過了一段時間,吏部尚書範汪推舉謝安為吏部郎,結果又被謝安寫信拒絕了。

這時,有些人看不過去了,這個謝安,譜也太大了,曆年征召,他都不來,這樣的人就應該禁錮終身,終生不得為官。

禁錮謝安的奏疏最終沒有通過,謝安依然隱居東山,但同時依然保留著出仕的可能。

謝安終究想幹什麼?滿朝的人都有些看不懂。

而時任宰相的司馬昱看懂了,他知道,謝安在等待時機。

在聽說謝安每次外出遊玩都帶妓女相隨後,司馬昱聽後說:“謝安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

事實證明,司馬昱說對了,謝安既能與人同樂,也能與人同憂,他之所以累次征召都不出仕,是因為他心裏有底,他在等待更大的機會。

不過,謝安的等待並不是誰都能理解,他的妻子劉氏也不太能理解。在劉氏眼中,謝安的堂兄弟、親兄弟都出去做官了,唯獨謝安在東山隱居,這是為什麼呢?

一天,劉氏終於忍不住問道:“你為什麼不像兄弟們那樣出去為官呢?”

謝安什麼反應呢?

他握著鼻子輕蔑地說道:“哎,恐怕我還是免不了要出來的!”

一個貴族的範躍然紙上。

當別人削尖腦袋往官場鑽時,他卻連連躲閃,最後被逼無奈,隻能捂著鼻子歎息自己也不能免俗。

當別人費盡心機總算過上像他一樣的優裕生活時,他卻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總之,他比別人高的不是一星半點!

謝安為什麼如此有恃無恐、待價而沽呢?說白了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

到謝安隱居東山時,他的堂兄謝尚擔任司州都督,他的父親擔任太常(祭祀部長),他的弟弟謝萬手握一方軍權,他的哥哥謝奕也官居要職,有如此強大的後盾,自然可以有恃無恐、待價而沽。

不過當時間走到公元356年,謝安的後盾一一消失了。

公元356年,堂兄謝尚病逝。

公元358年,兄長謝奕病逝。

公元359年,弟弟謝萬因兵敗被貶為庶民。

至此,謝氏再無一人擔任朝廷高官,謝氏一脈已經岌岌可危。

家族的一係列變故讓謝安再也不能隱居東山自顧自的當隱士了,是時候挑起家族的重擔了。

公元360年八月,征西大將軍桓溫向謝安伸出了橄欖枝,這一次謝安沒有拒絕,而是一把抓住了桓溫的橄欖枝,就此縱身一躍跳進了東晉的官場,“東山再起”的成語由此而來。

東山再起的謝安一入仕途便成為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而桓溫這個權傾朝野的武將也對謝安青眼有加。

謝安一到任,桓溫便為謝安舉行了盛大的接風宴,宴席整整持續了一天。不久,桓溫親自到謝安的住處拜訪,沒想到正趕上謝安在理發,桓溫衝謝安點了一下頭,然後就在一旁耐心等待。過了好一會,謝安才理完,連忙叫人去取頭巾,畢竟跟桓溫談話還得注意儀表。這時桓溫發話了,“不用了,謝司馬戴個帽子就行了,就不用紮頭巾那麼麻煩了!”

顯然,桓溫很給謝安麵子。

不過,桓溫沒有想到,盡管自己很給謝安麵子,但謝安卻一點不給他麵子,而且在以後的歲月裏,還堅決地站在桓溫的對立麵。

公元361年,謝安的弟弟謝萬病逝,謝安以此為由辭別桓溫,回家處理弟弟的喪事,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桓溫的陣營。

不久,謝安轉任吳興太守,這一任就是數年。奇怪的是,在謝安任職的數年中,謝安並沒有太多的政績,但是在他離開吳興後,吳興人卻給他立了一塊“吳興太守謝安碑”。

這說明什麼呢?

這說明老百姓的心是雪亮的。

其實老百姓對官員的要求很低,隻要日子過得下去,他們就不需要為政者做太多東西,更重要的一點是“不折騰”,隻要能做到這一點,老百姓就很滿足了,畢竟古往今來,老百姓受了多少次折騰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