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連你的對手都深深佩服你,這就是成功,這才是成功!
在數百年後,駱賓王的《討武氏檄》被另外一個人引用,這個人在檄文的最後寫道:請觀今日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
這個人就是吳三桂,他的檄文是《討闖賊李自成檄》。
遺憾的是,無論是駱賓王,還是吳三桂,他們都是無言的結局。
在駱賓王發布《討武氏檄》後,徐敬業的反抗大軍贏得了天下道義,卻沒有贏得最後的戰爭。
檄文發出,叫好聲不絕,然而“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的局麵並沒有出現,徐敬業和駱賓王所期待的風起雲湧並沒有出現,自始至終隻有他們這一支反抗軍,並沒有想象中的一呼百應。
僅僅三個月,徐敬業的反抗軍就告失敗,而他和駱賓王也麵臨著何處為家的艱難抉擇。
徐敬業原本打算乘船入海,前往高麗避難,然而天公不作美,此時海上居然刮起了大風,而且是逆風!
樹倒猢猻散!
有些猢猻散了,有些則起了二心!
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原本打算跟徐敬業一起前往高麗,現在海上起風了,而且是逆風,現在王那相也改變了主意,不去高麗了,去洛陽!
去洛陽?投名狀在哪裏?
徐敬業的頭!
王那相為了去洛陽的夢想發難,徐敬業以下二十餘位頭領都被王那相所害,反武大旗就此倒下。
反武大業結束了,駱賓王的千古傳奇卻就此開始,至今難以破解。
駱賓王的最終結局究竟是什麼呢?
《舊唐書》:敬業敗,伏誅。
《新唐書》: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唐才子傳》:及敗亡命,不知所之。
《全唐詩》:敬業事敗,賓王亡命,不知所終。
有人說他死了,有人說他跑了,總之在那個喪亂的時節,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不知所終。
後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詩人宋之問被貶往越州(今紹興),途中夜宿靈隱寺。當夜月色清明,宋之問在長廊漫步,詩興大發,於是吟出兩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
然而吟出兩句後,後麵接不去了。這時旁邊有一老僧燃燈坐禪,問道:“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為何?“
宋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
老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經老僧一接茬,宋之問的有了思路,接著吟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
待入天台寺,看餘渡石橋。
第二天,宋之問又來找老僧,卻怎麼也沒有找到,已經消失了。
宋之問問其他僧人,僧人說,老僧的俗名叫駱賓王!
這個故事挺有傳奇色彩,其實可能是編的,因為駱賓王和宋之問早就認識,而且駱賓王的詩集中還有幾首送給宋之問的詩。兩人交情到了贈詩的地步,卻麵對麵不認識?
難道駱賓王學會了易容術?
然而易容術隻存在於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裏!
關於駱賓王的最後結局,已經說不清了,明代有人記載,曾經在江蘇南通城東黃泥口發現了一座古墓,墓碑刻著:駱賓王之墓。
清代乾隆年間有人在南通發現這座古墓,並找到了刻有“唐駱”的石碑和枯骨,於是便把它重新葬在了狼山腳下。
現在狼山駱賓王墓有一石坊,上寫:
筆傳青史,一檄千秋著
碑掘黃泥,五山片壤棲
如今,在駱賓王的老家——浙江義烏,在原駱賓王故居的地上蓋起了一座公園,名曰:駱賓王公園,在義烏城中,有一座市場叫“賓王市場”,有一條大街叫“賓王路”,有一座大橋叫“賓王大橋”,有一所中學叫“賓王中學”。
其實,義烏不僅僅出小商品,還出了一個名人駱賓王。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