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國人竭盡全力抬高君主的權威的時候,希臘人卻在思考怎麼限製執政者的權力。公元前431年,即墨子的青年時代,伯裏克利作了《論雅典之所以偉大》的演講,從中我們可以領略那個時代希臘人對民主政治的自覺程度:
我們為有這樣的政體而感到喜悅……我們這個政體叫做民主政體,因為政權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而不是少數人手中。無論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並在成績卓著時得享功名,擔任公職的權利不屬於哪個家族,而是賢者方可為之。家境貧寒不成其為障礙。無論何人,隻要為祖國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礙地從默默無聞到步步榮升。
希臘的分權製傳統曆史悠久。古希臘的執政官不僅任期有明確的限製,而且權力也受到各種民主議事機構的製約。在希臘神話中,宙斯神分給了每一個希臘人平等的政治權利和政治才能。
隨著希臘民主製度的成熟,希臘人對民主與專製的優缺點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大約在秦始皇出生前一百年,柏拉圖在《法律篇》中說,權力與智慧如果能集中在一個統治者的身上,當然是最好的。但實際上,這是很罕見或者根本做不到的,因為人總是自私的。所以必須用法律限製統治者的權力。由此得出結論:除非法律高於統治者,不然國家便不能安定,所以,應該以法治代替人治。
大約與孟子同時代的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中進一步發揮了柏拉圖晚年的政治思想。他說,法製優於人治基於以下理由:第一,實行人治,不論是由一個人或少數人統治,必然會產生終身製甚至世襲製。他列舉斯巴達的王位世襲製和克裏特的貴族終身製經常引起紛爭的例子,認為這是很危險的。第二,一個人或少數人無論怎樣聰明賢良,但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而多數人中的每一個人可能沒有什麼能力,但當他們集合為一個集體的時候,他們的智慧和能力卻可能超過那少數人。第三,個人容易受感情的支配,容易任用親信,特別是涉及權力的問題。一個人一旦掌握了權力,不但不肯放棄,還會從別人的手中奪取更多的權力,必須有法律對他實行限製和監督。第四,政治上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主人和奴隸的關係,因為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他所執掌的權力乃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間委托而來的權威。第五,全體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每一個人都應該是統治者,而不應該是隻被別人統治的奴隸。但要讓人人同時都是統治者在事實上不可能,隻有輪流統治,便要采取選舉甚至抽簽的辦法讓人人都有執政的機會。
窮奢極欲是秦始皇的,事實上也是以後曆代君主的主要罪狀之一。
《漢書》說,“秦之所以二世而亡,以其養生太奢,奉終太厚”。
人們大多隻知道秦始皇窮盡天下民力修建阿房宮,豈不知除此之外,他還建了梁山宮、曲台宮、長樂宮、蘭池宮、宜春宮、望夷宮、南宮、北宮、興樂宮、林光宮……據說,“(秦始皇在)關中建宮殿計三百座,在關外建宮殿計四百餘。還在東海上朐界中立巨石,作為秦帝國的東門。”(《史記·秦始皇本紀》)
如此手筆,確實為後世大部分君主所不及。他一舉一動,一出行一巡遊,耗費金錢如同泥沙,揮霍民力毫不心疼。這一方麵固然是由於他天潢貴胄形成的大手大腳的習慣,另一方麵,也是有“皇帝思想”的理論依據在背後支撐。
儒家是尊君思想的主要倡導者。荀子就堅決建議,君主必須享有各種特殊的物質享受。他宣稱,做帝王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自己的感官享受。在《王霸》一篇中,他這樣渲染君主應該享有的權利:“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為聖王,兼製人,人莫得而製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製之,合天下而君之,飲食甚厚,聲樂甚大,台榭甚高,園囿甚廣,臣使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而天子之禮製如是者也。製度以陳,政令以挾,官人失要則死,公侯失禮則幽,四方之國,有侈離之德則必滅,名聲若日月,功績如天地,天下之人應之如景向,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聲,而聲樂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婦女莫眾焉;形體好佚,而安重閑靜莫愉焉;心好利,而穀祿莫厚焉。合天下之所同願兼而有之,睾牢天下而製之若製子孫,人苟不狂惑戇陋者,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
意思就是說,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就是要穿最美的衣服,吃最好的佳肴,擁有最多的金錢,聽最動聽的音樂,住最好的房屋,娶最多最美的妻妾……一句話,天下最好的東西都歸他享受。他統治天下所有的人,就如同指使子孫一樣,而天下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管他。他還享有最美好的聲名,建立最輝煌的人生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