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秦始皇:曆史下的蛋(3)(2 / 3)

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大部分中國人看來,結束天下混亂無序的狀態,就必須建立一個勢高權重、大權獨攬、直接控製天下的中央權威,以威勢統禦天下。他們說,“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累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呂氏春秋》)他們認為,在政治設計上,必須吸取西周衰落的教訓,竭力推崇君主,樹立君主權威,尊君而卑臣,使本大而末小,天下有了重心,自然大定。在新的政治結構裏,天子必須把最高權力握於自己一個人手中,絕不能授予臣下,否則就會導致禍亂。“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墨子·天誌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

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許多著名思想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尊君”理論。他們痛恨當世被各自的權臣把持的各國君主,不夠黑心,不夠野蠻,不夠霸氣,沒有足夠的侵略性,都是扶不起的阿鬥。他們焦急地給這些君主出主意,告訴他們要挺起腰板,硬起心腸,克服婦人之仁,拿起鞭子和刀劍,重建紀律和秩序,製服自己的臣民,這樣才有製服天下的可能。

墨子說,天子必須是人間極貴、極富、極智的人。在人間,他必須成為最高的絕對權威,由“貴且智”的人去治理“賤且愚”

的普通百姓,在人群中建立絕對嚴明的秩序,不得絲毫僭越,這樣天下才能大定。“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政之百姓,言曰:

‘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也就是說,天子,是國中的聖人。

他發令於百姓說:“聽到什麼好的或者不好的事,一定要報告天子。天子認為對的,天下人都要頌揚;天子認為錯的,天下人都要批判。改正你們錯誤的言行,學習天子正確的行為。”如果這樣,天下就不會亂了。所以,天下怎麼樣才能大治?天子統一了天下的思想,天下就大治了。

法家對這一點的闡述最明晰。

《管子》的《明法》開篇就說:“所謂治國之道,一言以敝之,君主大權獨掌。亂國之道,一言以敝之,大臣以術邀權。所以一定要高尊君主,壓製臣下,這樣才能以勢禦國。”

馬王堆出土的《伊尹·九主》中則說:“專授,失道之君也。”就是說,把權柄授給臣下的,是失道之君。

《成法》中說:“吾聞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複一,民無亂紀。”這個一,既指一個思想,更指不可分割的一個最高權力。《九主》篇在如此之早就指出朋黨的危害:“主之臣成黨於下,與主分權,是故臣獲邦之半,主亦獲其半,則……危。”

《韓非子》則指出:“明君高高在上,什麼都不做,臣下就嚇得戰戰兢兢。明君治國之道,是使大臣們不得不竭力貢獻他們的智慧,君主依此做出決斷,所以君主不乏智力資源。能幹的人不得不全力為國,君主依此作用他們,所以君主才不乏治國之能。有功,則歸功於君主,有過,則歸過於大臣們,這樣君主才會永遠保持美名。”

餘英時對韓非子這段話有一段精彩點評。他說:“尊君卑臣論發展到韓非子才真正鞭辟入裏,深刻周至。反智論發展到韓非子才圓滿成熟,化腐朽為神奇。‘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這就是後世所謂‘天王聖明,臣罪當誅’。尊卑之分還能過於此嗎?有知識有才能的人要隻要肯聽‘明君’的話,規規矩矩地‘考慮’‘守職’,他們的知識,才能便都變成了‘明君’的知識,才能,‘富貴’是不在話下的。但是如果居然不識相,自高自大,興風作浪,亂提意見,妄發議論,那麼,不要忘了,‘明君’還有鎮壓的力量在後麵:‘世智,力可以勝之。’”

其實,後來真正在專製之世發揮著不斷的教育作用的是後世儒家從孔子“君君臣臣”一句中總結出的的尊君理論:“人主應該立於生殺萬人之位,與上天共持宇宙變化之勢。”“君主永遠不應該有惡名,大臣永遠不應在聲譽上蓋過君主。功績善行,都應該歸於君主,所有錯誤,都應該歸於臣下。這樣,大家才會對君主永遠敬伏。”“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